《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8月15日
隨著我國要素紅利的衰減、央行進一步收縮銀根以及勞動力的價格上漲、企業成本的增加,大批中小企業面臨發展困境。在當前國家“轉方式、調結構”的宏觀背景下,中小企業如何發展?就企業而言,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擁有核心競爭力;而政府則需要把解決中小企業的融資難、扶持中小企業回歸實體經濟作為政策著力點。
企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
張靜
近來,隨著中國人民銀行進一步收縮銀根,大批企業開始面臨“錢荒”,隨之而來的是我國沿海地區大批中小企業陷入困境。很多人認為,引發這種狀況的根本原因在于緊縮的貨幣政策。實際上,資金短缺只是一個導火線,更深層次的原因在于,這些中小企業產能落后,技術創新跟不上企業和整個社會的發展步伐。
這些中小企業在生產的過程中應用的是別人已經成熟的技術,在引進技術進行生產的過程中并沒有將這些技術消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沒有在此基礎上進行再開發再利用。引進一條生產線并不能一勞永逸,不斷地創新才是發展之道。
不可否認,企業在創業之初很難擁有自己的成熟技術,依靠別人的技術進行生產、發展無可厚非。但是,如果長期依靠別人的技術,企業的發展將面臨很多的未知數,更不要說做大做強。在國內,一個明顯的例子就是山寨生產廠商。
山寨手機、山寨數碼相機等山寨產品憑借著IT民間力量,通過盜版、克隆、仿制等手段,迅速占領中低消費市場。人們曾經期望有山寨廠商能夠脫穎而出,依靠市場占有率打造自己的品牌。但結果是,隨著一線品牌的不斷發展和成本的降低,山寨廠商原來所占有的市場不斷被擠占。
究其原因,山寨廠商只是單純的拷貝、利用別人現有的技術進行生產,并沒有在原有的基礎上進行技術的升級和開發。沒有進行研發投入的結果只能是走別人走過的路,永遠慢別人一步。其實國內企業中不乏技術創新的成功案例,這些企業經過積累,將從國外引進的技術內化為自己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不斷地進行技術開發和創新,創造出自己的品牌。
社會學家艾君認為,山寨是市場經濟培育期的必然現象。一切創新的基礎都是模仿,沒有模仿就沒有創新。但是,模仿的時間久了就成為了一種習慣,讓人喪失了創新的勇氣。當下的許多沿海地區企業從創業之初到現在,更多采用的是別人的技術,引進的也并非是最先進的生產線,既然一直需要被扶著走,摔個跟頭便是意料之中的事。
現在很多企業真正缺的不是資金,也不是人力資源,而是技術創新的意識和膽識。創新和創業有很大的差別,創新需要有比創業更大的決心和勇氣,需要根據自身的發展不斷進行技術創新,擁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增強競爭力。企業發展的核心在于技術創新,沒有創新,企業只會是曇花一現。
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要靠體制突破
陳曉彬
歷史和現實因素的疊加令中小企業融資難問題格外突出。負有對中小企業進行宏觀指導之責的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表示,對于這一問題,各方面都非常重視,在財稅、金融等方面給予了政策傾斜。
筆者認為,解決中小企業融資難特別是從金融機構貸款難的問題既是當前經濟發展的需要,更是事關中國經濟未來前途的長遠之計,恐怕不能僅靠一時之政策,而要從體制上做出根本性安排。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世界各國面臨的普遍問題,其關鍵是中小企業資信差,在缺少有效擔保的情況下,銀行向中小企業貸款面臨較大的風險。商業銀行是自負盈虧的商業機構,要對股東的利益負責,盡量規避風險,不愿為中小企業承擔風險。這成為一個體制性矛盾。
西方發達國家普遍的做法是,在現行商業銀行體制外,設立專門機構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或貸款擔保。例如,日本于2008年將原來的中小企業金融公庫等4家政策性金融機構合并為政府全額出資的日本政策金融公庫,為中小企業提供長期低息貸款。特別是當私營金融機構緊縮信貸時,公庫要加大放貸量,緩沖信貸緊縮對中小企業的不利影響。其他西方國家也多由政府出面設立類似機構。
在國外,利率水平靠市場自由競爭確定,銀行對資信差的中小企業放貸利率一般高于資信好的大企業。銀行承擔了較大風險,自然要求較高的回報,因此只要解決了擔保問題,通常不會因收益水平問題而影響對中小企業放款。而在國內,由于還有利率管制,商業銀行為中小企業放款時風險較大,卻不能收取較高利息,這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個體制性原因。此外,國內難以建立為當地中小企業服務的地方性小型金融機構,也是中小企業融資難的一種體制性障礙。
中小企業融資難并不是新問題,只是目前在貨幣政策影響下更為突出。多年來國家也出臺了不少政策措施,但由于在體制改革方面突破性不足,成效有限。如今,中國經濟進入重要轉型期,沒有廣大中小企業的轉型就談不上整體經濟的轉型,而沒有資金支持中小企業很難實現轉型。現在,恐怕不能單純指望依靠政策傾斜來緩解中小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了,而是要靠體制性突破,才能較徹底地解決中小企業在轉型期所面臨的資金支持問題。
應扶持中小企業回歸實體經濟領域
張茉楠
近幾年,隨著要素紅利的衰減,勞動力、土地以及初級產品價格的上漲,許多低端制造的行業利潤率越來越薄,靠實業起家的眾多民營企業紛紛“逃離”實體經濟,“賣商品不如倒資本”、“不求百年基業但求資產增值”的論調流行于坊間,中小企業做實業的動力漸漸變小。
中小企業普遍稅負較高。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中小企業總體稅收負擔水平居高不下,稅收占銷售收入的負擔率為6.81%,高于全國各類企業6.65%的平均水平;稅收占資產總額的負擔率為4.9%,高于全國1.91%的平均水平。過重的稅負不但增大了企業的負擔,而且降低了企業的投資能力和競爭能力。
民間資本無法進入某些行業也是部分資金逃離實體經濟的一個重要原因。我國壟斷性行業的市場準入環境封閉,壟斷性行業國有資本“一家獨大”的問題依然嚴重,對民營資本進入的壁壘障礙較多,“彈簧門”、“玻璃門”現象依然存在。
此外,我國的產業結構、市場需求結構、投資結構、勞動力結構等還存在著既往傳統經濟模式的烙印,與中小企業發展相適應的創業孵化體系、風險投資制度、知識產權保護制度、分配與激勵制度以及中小企業支持體系等一整套的制度結構尚不成熟。
在眼下比較困難的時期,中小企業迫切需要國家給予更多的扶持。從發達國家發展經驗看,日本和歐盟都在企業孵化器、融資等方面制定政策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美國有中小企業2500多萬家,占企業總數的99%,吸收了53%的就業人口。一直以來美國政府都非常重視對中小企業的扶持,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美國就設立扶持中小企業的官方機構,包括隸屬國會的中小企業委員會、隸屬白宮的總統中小企業會議,以及隸屬聯邦政府的中小企業管理局。除此之外,美國建立了以中小企業融資體系為主導的支撐體系。美國中小企業融資體系是由美國中小企業局、美國進出口銀行、納斯達克等合作構成。美國中小企業局與全美7000多家商業銀行合作,為中小企業提供了包括信息咨詢、技術合作、管理培訓、信貸服務以及為中小企業的創立與發展提供的“一站式”服務。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對美國中小企業沖擊很大,為此,美國不僅大規模實施了減稅計劃,還實施“啟動美國伙伴關系”計劃,目的是將私營部門、公共部門、非營利部門的合作伙伴凝聚在一起,幫助美國中小企業實現創業和創新的目標。
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是從“國富”走向“民富”的關鍵路徑,更是打造中國經濟活力,培育新的競爭力的關鍵。內需戰略的有效推進、第三產業的蓬勃發展、企業的大規模海外投資、創新型國家的建設等,這些都需要數以千萬計的中小企業發揮主體作用。
對于中國而言,如何把中小企業引回實體經濟領域,提高它們的競爭力,如何有重點地扶持和鼓勵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使資金和盈利迅速轉化為投資和經營,如何通過財政與外匯儲備的支持,讓中小企業迅速成長起來,讓更多的中小企業“走出去”參與國際競爭,這些應該是我國下一步政策設計的新的著力點。(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