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能源報
近日,剛剛順利通過國家能源局組織的專家評審的《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簡稱《規劃》),拉開了廣東海上風電建設的大幕。根據規劃,廣東近海海上風電裝機容量可達千萬千瓦,年發電量可達290億度。
在沿海省份海上風電開發的啟動上,廣東不是最早,但卻是規劃開發非常有序的。“《規劃》同步開展了輸電規劃研究,為海上風電開發明確了市場條件。同時,與各沿海地市及職能部門的協調工作扎實,場址論證依據充分,各項技術研究與前期工作同步開展,是目前全國沿海海上風電規劃中工作最全面、編制得最好的報告。”這是來自水電水利規劃設計總院專家的評價。
透過這份《規劃》,可以看到廣東正在探索海上風電發展的新路徑,通過“統一規劃、有序開發”的路子,不僅為沿海風場資源的集約利用提供了可能,更為廣東打造一條完整的海上風電產業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目前,受廣東省發改委委托,花了兩年時間,投入兩千多萬元,由廣東省電力設計研究院負責編制的《廣東省海上風電場工程規劃報告》已經進入了最終的報送、批復階段。首批推進的陽江海陵島、珠海桂山、湛江外羅三個海上風電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已全面鋪開。
海上風電將成粵能源重要補充
“云貴大旱,兩省今年輸粵電力足足比往年少了近千萬千瓦。”在廣東電力設計院院長唐紅鍵看來,即使沒有大旱的原因,西南地區經濟發展對電力需要的不斷增長也決定了西電東送的潛力正在不斷減弱。
而廣東這個“一次能源短缺”的經濟大省,仍將保持著用電量的高增長。預計2015年,廣東省的全社會用電量將達到6060億度,“十二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9.2%,而2020年,廣東全社會用電量更將沖高至7800億度,“十三五”期間年均增長率高達5.2%。
廣東雖然是煤炭、石油等“一次能源短缺”的大省,但海上風力卻是獨具資源優勢。廣東電力設計院院長唐紅鍵揭示了廣東省海上風電開發的巨大“前景”。“廣東省大陸海岸線總長約4114.4公里,位列全國第一,海域面積41.93萬平方公里,沿海風能資源達到3到6級,年平均風功率密度為300到600瓦每平方米,堪稱全國海上風能資源最豐富的三大地區之一。”他說。
按照《規劃》的目標,“僅開發5—30米水深的近海淺水區范圍的海上風電場就能達到1071萬千瓦的裝機容量,年發電近290億度。”如果按照一個家庭年用電量2000度估計,那么這份供電量將可支撐近1000萬戶家庭一年的用電需求,廣東省人民政府決策咨詢委員會委員、廣東電力設計院副院長羅必雄估計,“簡單地說,廣深兩地,甚至外加東莞一市的居民用電需求都可滿足了。”這對于廣東的用電缺口將形成非常重要的補充。
而如果廣東海上風能開發推進順利的話,那么30到50米水深的近海深水區域的海上風能可開發容量更將達到7500萬千瓦,其開發潛力不可限量。據廣東省海上風電場規劃研究成果,在2015年前可開工建設3到4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2020年還將再增加5個百萬千瓦級海上風電基地。
統一規劃助力首批項目順利推進
海上風電場選址,是海上風電場規劃十分重要的一步。廣東省海域資源豐富,但同時也受到碼頭、航線、錨地、水產養殖等多個條件的限制。
近年來,面對著海上風電的龐大市場,有些沿海省份出現急功近利的情況,但由于缺乏前期的海洋基礎資料的調查及協調,有的地區甚至因為前期規劃不當,而出現項目被迫遷移場址,或被航道分割的情況。
“這顯然都是規劃階段只顧了海上風電開發,沒有照顧其它海洋開發利用利益的結果。”唐紅鍵認為,“在這一點上,廣東的規劃就十分理性,不急于將場址授予開發商開展前期工作。”廣東省發改委首先委托廣東電力設計院對全省的資源情況進行調研,從總體上掌握資源條件,對場址進行了風能資源觀測、海域測量及勘探工作,在全局上掌握了廣東省的海上風電資源的“家底”。
廣東電力設計院海上風電規劃項目的項目經理史磊介紹,廣東海上風電規劃的特色在于做到“三同步”:一是同步開展測風測海工作;二是同步開展場址規劃與輸電規劃;三是與全省海洋功能區劃修編同步。
廣東省發改委根據海上風電規劃的結論,通過特許權招標等方式優選投資方有序開展海上風電開發。這種“統一規劃、有序開發”的模式,主動權掌握在能源主管部門,由發改委委托中立的設計院開展前期工作,將規劃場址的各項影響項目推進的建設條件在前期工作中進行了充分論證,確保了項目開發的可行性,雖然投資方介入項目的時間比其他沿海省份晚了,但是投資方拿到手的都是建設條件落實可行的項目,開發的周期反而可以縮短。
業內專家對廣東“統一規劃、有序開發”模式頗為肯定:“在以往,多個投資方各自委托設計院,各自勘測、選址,不僅浪費了資源,而且地方政府及職能部門與省級能源主管部門之間也經常因為信息不對稱造成項目開發過程中的困難,無法實現統籌開發。在海上風電規劃工作中,廣東通過規劃,把近海海上風電的場址資源掌握起來,統一規劃,分批實施建設,更有利于能源結構的調整及新能源項目的布局,這種科學的前期工作方法,確保了海上風電以后的有序開發建設。”
正是有了前期的充分準備,廣東省的第一批推進的三個海上風電項目都已進入前期準備階段。陽江海陵島4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珠海萬山區海島新能源開發及智能微電網試驗示范項目、廣東粵電湛江徐聞海上風電新技術綜合示范項目的預可研工作都已經完成,后兩個項目已開展可研階段工作。由于前期已積累豐富的測風、測海數據及場址建設條件資料,項目的前期工作將事半功倍。
全產業鏈建設打造海上風電核心競爭力
伴隨著海上風電建設的風生水起,相關產業的發展機遇也已開始隱現。有專家測算,按廣東正在制定1000萬千瓦裝機的海上風電項目規劃,僅在海上風電裝備市場上就將帶來700億元到800億元的規模。
“海上風電項目的開展可以拉動整個廣東省新能源產業體系的發展,進而促進產業體系升級。”羅必雄認為,在整個海上風電建設的制高點爭奪戰中,“技術標準”的制定將成為“核心競爭力”所在,“發展整個新能源產業體系不但要著眼裝備制造,更要投入和發展產業鏈中更加高端的技術服務、咨詢設計、項目開發管理等能力建設,打造以技術創新為龍頭、以國內外市場開發為動力的產業體系。”
廣東電力設計院海上風電規劃項目設計總工程師周冰也認為:“風電的粗放型開發必然要向著精細化的方向轉變,咨詢、設計、項目管理的作用將會越來越重要。同一區域規劃做好了、場址選好了、在同一場址中采用好的技術方案,那么就可憑借最低的投入獲得最大的回報。”他舉例說,海上風電基礎成本很高,好的設計可節省10%的造價,一個好的風電場系統設計,可從風機布局優化、風機選型及基礎結構形式等方面影響基礎造價,并直接影響到發電成本。
技術創新是廣東省海上風電開發中的另一個“亮點”所在,整個開發建設的過程無形中也將成為全產業鏈成長的過程。“就從設計這個方面來說,我們此前不僅對歐洲海上風電的關鍵技術都做了調查收集,更結合廣東實際,提出了一個符合廣東海上風電特點的技術路線,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技術儲備。”據史磊介紹,“廣東電力設計院方面非常注重將核心技術轉化為專有技術及專利的工作,目前已有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87項,專有技術18項。在海上風電領域,廣東電力設計院正在進行有關專利的申請,其中有一些領域的研究甚至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在有關政策的指導下,有了全局的統籌規劃,再加上充足的技術儲備,不僅將推動廣東海上風電建設的大發展,更將催生出一條包含了咨詢、設計、管理,海上裝備制造及運營、檢修、維護在內的完整的產業鏈條,助力廣東搶占整個海上風電產業的制高點。”唐紅鍵點出了整個《規劃》背后的大棋局。(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