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網綜合
中國航天專家首獲馮·卡門獎
在10月3日至7日召開的第62屆國際宇航聯大會上,我國航天專家劉紀原獲得了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授予的馮·卡門獎。據介紹,該獎是IAA最高獎項,每年授予一次,以表彰在科學領域取得杰出終生成就的個人。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獲得此殊榮。
會上,來自中國的另一位航天專家王禮恒被烏克蘭南方設計局授予楊格爾100周年勛章。該獎項為紀念航天火箭技術杰出科學家和設計師、南方設計局創始人和第一任總設計師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楊格爾院士誕辰100周年設立,授予在航天火箭發展、空間探索合作和聯合項目實施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烏克蘭和外籍專家。
據介紹,IAA創建于1960年,致力于和平發展宇航科學,表彰相關科技領域的杰出個人,促進國際航天交流與合作。中國與IAA的關系十分密切。迄今已有50多名中國航天專家當選IAA院士,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劉紀原當選IAA副主席。2010年,IAA研究中心(中國)在北京成立。該中心將成為中國航天與國際航天開展廣泛溝通交流的平臺。(記者付毅飛)
專訪劉紀原——我國首獲國際宇航科學院授予的馮卡門獎
2010年金秋十月,在舉國上下慶祝天宮一號發射成功的喜慶日子里,中國航天界又傳來了一個好消息,剛剛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第62屆國際宇航聯大會上,中國航天專家劉紀原獲得了國際宇航科學院授予的馮卡門獎。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獲此殊榮。
北京時間10月4號,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第62屆國際宇航聯大會上,中國航天專家劉紀原獲得了國際宇航科學院授予的馮卡門獎。馮卡門獎創立于1982年,是國際宇航科學院最高獎項,每年授予一次,以表彰在科學領域取得杰出終生成就的個人。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獲此殊榮。記者打通劉紀原在開普敦的電話時,他剛剛吃完早飯。提起昨晚的獲獎,對于這個如此珍貴的榮譽,劉紀原表示,這份榮譽雖然給了他個人,但其實是對中國航天人以及中國航天事業的高度肯定。
劉紀原:獲獎對我來講很高興,但是更主要的是中國人經過自己的努力奮斗,在航天領域取得的成就得到了國際航天界的認可。這不僅僅是對現在的人,對于我們航天界的老領導,開拓者,以至工作在一線默默無聞的這些人的肯定。這是無數人經過努力打下的基礎,才有今天這樣的成就。我感到這是對從事航天事業的人的鼓勵,也是更大的責任,要把這件事情做好。
1960年,風華正茂的劉紀原完成了在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校自動控制系導彈控制專業的全部學業后,返回祖國。此后,他長期在研究所從事科學研究與管理工作,參與了“兩彈一星”研制、“兩彈結合”試驗。
1986年,是世界航天史上的災難年。1月28日,美國的挑戰者號航天飛機在發射過程中機毀人亡。緊接著,急于填補運載工具空白的馬丁·瑪麗埃塔公司為美國空軍制造的大力神火箭爆炸,麥道公司的德爾它火箭由于過早熄火而自毀。5月,已經贏得世界半數以上衛星發射合同的歐空局的阿里安火箭也發射失敗。這一連串的厄運使運載火箭市場出現了用戶排隊等待發射衛星的局面。美國各大衛星公司的老板們將目光移向了世界的東方。當時,擔任航天工業部副部長的劉紀原,看到了這難得的機遇,他經過和專家們的論證,果斷提出并組織長征二號E捆綁式運載火箭的研制工作。
劉紀原:開始研究的時候國內的科研費里面是沒有這個投資的,沒有經費怎么辦呢?我們就說我們貸款。當時李鵬總理和姚依林副總理就答應了,給貸款,貸了4億人民幣來研制火箭。當時我們預計研制費4個億,如果能爭取到4發的商業合同,就可以把本錢還上,這么起步來研制的。
航天要走出去,國際市場需要這么一種運載火箭,在早期已經有一定基礎,所以我們就把這項任務承接下來。目的有兩個,一個是通過這件事情可以讓我們早點進入國際商業發射市場,另一個是促進提高我們的技術水平和國際上的交往。當時,我們國內重點在經濟建設上面,所以,航天系統的任務比原來減少很多,我們想利用我們成熟的技術開拓國際市場,也可以解決國內任務不足的狀況。遇到的最大的困難,主要是一步要跨到國際商業發射服務市場上缺乏經驗以及缺乏和國際上打交道的一些經驗。再一個是,我們在自己國土上開發這些事比較有經驗,但是跟國際上交往是很困難的。當時有很多人擔心,簽署了商業發射服務合同,萬一拿不出來,這不是給國家丟人嗎?風險是比較大的。但經過爭論以后,認為我們還是有一定的基礎,所以當時凝聚了國內很多力量,所謂社會主義集中力量辦大事,在規定時間之內我們完成了合同內容,從此就把大推力火箭發展日漸成熟,為大推力火箭奠定了基礎,也促進了我們載人飛船這項工程能夠早日實現。
1990年7月16日9時40分,凝聚著劉紀原和千萬航天人的長征二號E火箭首飛成功。1992年8月,長征二號E把當時世界上最重的“澳星”準確地送入預定軌道。之后,又成功地發射了亞洲二號和艾科斯達一號衛星。從1986年到1998年的12年里,在劉紀原主管下,長征火箭系列從4種發展到9種,向國際市場投放8種類型的長征火箭,擁有發射目前世界上各種軌道要求、不同質量衛星的能力。在發射國外先進衛星的過程中,中國運載火箭技術迅速發展,運載能力不斷提高,在這一過程中,無論是人才還是技術,都為中國航天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基礎,也為日后的載人航天工程積蓄了力量。
此外,劉紀原建議并推進航天效益工程和國際商業衛星發射服務,使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的效益出現了大幅度增長,為中國航天持續發展并在世界航天發射服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作出了突出貢獻。從中國航天工業總公司到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一直把國際化作為堅定不移的戰略,不斷提高中國航天的國際競爭力,使中國從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在劉紀原的積極推動下,2010年5月,國際宇航科學院研究中心(北京)在北京正式揭牌成立,這也是繼負責會議管理工作的班加羅爾之后,國際宇航科學院研究中心在全球建立的第二個分支機構。它對于中國航天的發展意義重大。
劉紀原:國際宇航科學院是國際上科學研究領先的一個科學研究院,每年有很多國際上的航天研究課題。我們參加這個研究課題,一方面可以了解世界航天的發展動向,另一方面,中國航天也應該為世界航天做出自己的貢獻。因為我們曾經宣布過,中國對外參與國際合作有四項原則,其中一項就是要和平利用而不是搞太空競賽,另外發達國家要支持發展中國家開展航天科學研究,為本國人民造福。
所以,在國際宇航科學院秘書長和其他成員國的支持下,特別是他們認可了中國航天的發展目的,是為了本國人民和世界人民服務的,沒有其他政治因素,所以得到了國際宇航界的認可,在中國成立國際宇航科學院研究中心。這個中心主要還是幫助科學院對每年的項目進行追溯檢查,出版研究報告。一方面中國可以學到很多東西,另一方面也使國際航天界對中國航天能有進一步的了解。每年中國都有航天方面的研討會,學術報告會,進行很好的溝通。中國作為發展中國家,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在航天領域取得這么大的成就,這些都逐步在國際航天界得到了認可。
劉紀原簡介:
劉紀原,運載火箭與戰略導彈控制技術專家、航天系統工程管理專家。1933年出生, 1960年畢業于莫斯科包曼高級工業學院自動控制專業。歷任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副院長、航天工業部副部長、航天工業總公司總經理兼國家航天局局長,十四、十五屆中央委員會委員,九屆、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為早期運載火箭控制系統綜合設計和試驗工作,以及推動中國航天走向世界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廣網 記者溫飛)
中國航天專家在國際宇航聯大會上獲得兩項大獎
新華網北京10月3日電(記者 王敏)記者3日從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獲悉,在南非開普敦召開的第62屆國際宇航聯(IAF)大會上,中國航天專家劉紀原獲得了國際宇航科學院(IAA)授予的馮·卡門獎。
馮·卡門獎創立于1982年,是IAA最高獎項,每年授予一次,以表彰在科學領域取得杰出終生成就的個人。這是中國專家首次獲此殊榮,也是國際宇航聯大會首次在非洲大陸舉行。
在這次大會上,來自中國的另一位航天專家王禮恒被烏克蘭南方設計局授予楊格爾100周年勛章。該獎項為紀念航天火箭技術杰出科學家和設計師、南方設計局創始人和第一任總設計師米哈伊爾·庫茲米奇·楊格爾院士誕辰100周年設立,授予在航天火箭發展、空間探索合作和聯合項目實施方面做出突出貢獻的專家。
國際宇航聯合會(IAF)是宇航界非政府性國際學術組織,成立于1951年9月。其宗旨是通過科學技術交流,推動空間技術和外層空間的研究和合作,促進宇航事業及和平利用外層空間活動的發展。IAF在國際學術界頗有影響,被聯合國和平利用外層空間委員會聘為技術咨詢機構。
IAF總部設在法國巴黎,目前擁有來自58個國家的200多個會員。IAF會員包括宇航學會和其他專業學會、空間機構和國際組織、宇航公司、大學和研究機構以及對航天有興趣的非營利性組織。中國宇航學會1980年加入IAF。從1983年開始至今,我國航天專家楊嘉墀、陸元九、陳芳允、梁思禮、陳懷瑾、袁家軍、吳燕生和袁潔分別被選為IAF副主席。第64屆國際宇航聯大會將于2013年在北京召開。
國際宇航科學院(IAA)創建于1960年,是一家與IAF關系密切但相對獨立的非政府學術組織。IAA致力于和平發展宇航科學,表彰相關科技領域的杰出個人,促進國際航天交流與合作。中國與IAA的關系十分密切,迄今已有50多名中國航天專家當選IAA院士,中國宇航學會名譽理事長劉紀原當選IAA副主席。2010年,IAA研究中心(中國)在北京成立。該中心成為中國航天與國際航天開展廣泛溝通交流的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