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9月26日
今年上半年,富士康武漢園區完成產值104.87億元,吸引9個項目配套入駐;武漢新芯產能正由現在的每月9000片增加到20000片;輝瑞、藥明康德、華大基因、武漢天馬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武漢東湖示范區快速推進。
今年前8個月,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完成企業總收入2409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工業總產值1860億元,同比增長28.54%;完成全口徑財政收入84.2億元,同比增長28.9%。
如此高速的發展態勢緣于什么?在一系列鮮亮的數據背后是武漢東湖示范區逐漸探索出的一條創新驅動新路。
36項新政策漸次展開
政策是武漢東湖示范區建設的首要依據。
2009年12月,一收到國務院關于建設武漢東湖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批復后,湖北省、武漢市以及武漢東湖示范區就迅速作出反應,考察學習先行一步的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的經驗,并踏訪國內14家兄弟城市,千里取經。
消化,斟酌,創新。一年多來,36項新政策漸次展開。市場主體準入、科技金融、股權激勵、科技成果轉化、人才吸引等,涵蓋服務企業的方方面面,滲透企業發展的各個階段,而其中處處透露出“創新法則”。
比如,在股權激勵試點方面,除借鑒中關村已有的股權獎勵、分紅外,武漢東湖示范區還獨創出績效激勵、增值權激勵兩種新方式。
股權激勵,激發核心人員和團隊的積極性。園區企業迪源光電首家實施股權激勵后,主營收入增長131.5%,利潤增長18.8倍。目前,武漢東湖示范區已有30多家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
在金融改革上,除探索小企業集合貸、信用貸款、知識產權、股權質押融資外,武漢東湖示范區還集合全國各地金融創新的最優政策,打造“資本特區”的最高版本。
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武漢東湖示范區響亮喊出“打造全國投資環境最佳高新區”,實現在示范區“零收費”,企業行政收費財政埋單,取消省級以下行政審批事項和行政收費項目,行政審批時限縮短到國家規定的60%以下。
這一新政今年5月出臺后,武漢東湖示范區新注冊企業1159家,財政替企業代繳行政費用260萬元,但撬動了注冊資本金新增50.7億元,“蝴蝶效應”顯現。預計今年,僅這一項政策,就將免收企業費用700萬元左右。
法無禁止不為過。時下,正在修訂的武漢東湖示范區“基本法”力挺創新。這簡潔的7個字,告訴世人:光谷,將創新的空間留給所有智慧的人。
人才“森林效應”漸顯
人才,是自主創新的核心動力。
留美博士肖國華,曾帶著可定位可控制膠囊內鏡項目,四處尋找風投,但由于沒有成型產品,風投均不敢貿然出手。2009年12月,他來到武漢東湖示范區創業,抱著試試的心態申報了“3551人才計劃”,很快通過評審,獲得了500萬元的專項資助。
正是由于武漢東湖示范區伸手相助,這一“智慧膠囊”已成功進行了動物試驗,產品經權威專家認定為全球領先水平,眾多風投機構開始紛紛追隨。
2009年,武漢東湖示范區開始實施“3551人才計劃”,3年內,每年投入不少于1.5億元,在光電子信息、生物、新能源、環保、消費電子等五大產業,引進和培養50名左右掌握國際領先技術、引領產業發展的科技領軍人才,1000名左右新興產業高層次人才。
一系列實實在在的扶持,在武漢東湖示范區筑起“人才特區”。對引進的世界一流創新團隊,最高給予1億元經費資助;入選“3551”的人才,最高無償資助500萬元;成功入選中央“千人計劃”的人才,給予300萬元配套資金……
如今,武漢東湖示范區已投入“3551”人才資金4.2億元,支持人才項目300多個,遠超預期;已有77位人才入選中央“千人計劃”,引進和培養高層次人才2100多人,博士近4000名。
一棵樹如果孤零零地生長于荒郊野外,即便能夠成活也會長得緩慢低矮;如果生長于森林中,則枝枝爭搶水露,棵棵競取陽光,以致參天聳立,郁郁蔥蔥。管理專家們稱這種現象為“森林效應”,寓意團隊對個人的影響。
如今,這種效應開始在武漢東湖示范區顯現。通過“3551人才計劃”,武漢東湖示范區資助鄧子新院士團隊2000萬元。鄧子新擔任武漢生物技術研究院院長不到2年時間,就吸引了包括田波、卓銀禧、趙進東、陳煥春、朱英國、周宏灝等8位院士的14個海內外團隊入駐。
武漢東湖示范區這座繁茂的“人才森林”,又反過來成為吸引創業者的強大動力。2007年年底,長期在美國從事光纖激光器研發的閆大鵬回國創業,與華工科技合資成立銳科激光。當他孤身來到武漢時,驚喜地發現華工科技已為他配好光、機、電領域的技術團隊。團隊合作短短3年,銳科激光就躍升為國內第一、全球第三的光纖激光器供應商。閆大鵬也從一名埋頭科研的學者,華麗轉身為資產過億元的企業家。
自主創新露崢嶸
短短一年多時間,引領全國甚至全球的自主創新成果,在這里不斷涌現。
在超高速光通信技術研發上,烽火科技實現單光源每秒1Tbit的超高速光信號無誤碼傳輸1000公里,是全球現有商用光纖數據傳輸速率的25倍;武漢紡織大學研發的嵌入式復合紡紗技術,突破了傳統紡紗技術對纖維等級要求的極限,讓我國紡織技術一步跨到了國際最前沿;武漢傳神公司研制的云翻譯服務平臺,為全球首個提供語言信息處理服務的云計算平臺;武漢全真光電研發出全球首臺71英寸激光電視……
國內領先的成果更是捷報頻傳。武大卓越公司研制的我國首臺專給公路“體檢”的激光動態彎沉測量車,一天可以完成20個人一年的路面檢測工作量。此外,我國首款新型光纖接入技術、我國首臺屏幕多點觸控系統技術、我國首臺緊湊型4000瓦軸快流二氧化碳激光器我國最高檔數控系統……諸多創新項目在武漢東湖示范區誕生。
目前,武漢東湖示范區企業已主導創制國際標準5項、國家和行業標準200多項。示范區授權專利總數已突破1.1萬件,萬人專利授權數達到275件,萬人擁有發明專利授權數為75件。今年上半年,專利申請量又同比增長59.6%。
一大批重大項目勢頭強勁。今年上半年,富士康武漢園區完成產值104.87億元,吸引9個項目配套入駐,隨著新品牌電腦項目開工,富士康今年在漢總產值預計將突破400億元。武漢新芯產能正由現在的每月9000片增加到20000片。輝瑞、藥明康德、華大基因、武漢天馬等一批重大項目,正在武漢東湖示范區快速推進。
今年上半年,又有76家新項目簽約落戶武漢東湖示范區,億元以上的就有30多個,其中不乏施耐德、柏林化學、華為、神州數碼第二總部、中種集團、華電集團、十五冶總部、宜化總部等知名企業。
在武漢東湖示范區518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將留下更多自主創新探路者的身影,也必將結出更多讓世人驚喜的碩果,照亮光谷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