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09月25日 來源: 科技日報 作者: 張晶
直擊決策
本報記者 張晶
二○○八年國家創新指數排名(全球四十個主要國家)
中國國家創新指數排名變化
《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簡稱《“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提出,未來五年,我國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由目前第21位上升至前18位。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簡稱戰略院)從2006年起開展的國家創新指數的研究成果,為這一目標的確定提供了科學依據。
戰略院院務委員高昌林,作為這個課題組的主要成員,他不僅與課題組其他成員共同執筆撰寫了《國家創新指數報告》,而且參與了《“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的編寫工作。
在他看來,每一個創新評價指標都是對某一點上的直觀測度,而不是對國家創新能力的全面評價,需要通過指標量化與綜合分析相結合,才能夠準確把握我國創新型國家建設的進程,也才能夠保證未來建設目標的科學性。
我國綜合創新能力排名21位,是兼顧強度、規模性指標的結果
2006年年初,國務院頒布《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簡稱《綱要》),《綱要》確定了我國到2020年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的戰略目標。就在這一年,為了監測和評價創新型國家建設進程,戰略院啟動了國家創新指數的研究工作。
“我們該如何理解創新型國家?這直接影響整個創新評價的過程。”高昌林告訴記者,課題組通過對歐盟創新記分牌,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年鑒,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對創新能力測度的研究,一個規律凸顯出來:國家的強弱主要取決于創新能力,而不是人口數量和資源稟賦。國家經濟發展越來越多地依靠科技投入,知識創造、應用和傳播,企業通過創新形成產業競爭優勢,政府營造良好的創新環境。
基于這一判斷,課題組建立了國家創新指數評價的5個一級指標:創新資源、知識創造與應用、企業創新、創新績效和創新環境。
但是,選取哪些指標才能對這5個方面進行客觀的描述?
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通常分為兩類,強度指標和規模性指標。美國智庫信息技術與創新基金會(ITIF)的創新與競爭力排名,就突出應用了強度指標,如每千名雇員中的科研人員數量、企業研發投資占GDP的百分比、寬帶質量和人均接入率等。依據此評價標準,在ITIF2009年公布的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創新與競爭力排名當中,新加坡位居首位,美國位居第6,中國則處于第33位。
“課題組認為,國家的創新能力不僅與競爭力有關,而且和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有很大的關系。”高昌林說,如果只考慮競爭力要素,新加坡、芬蘭的排名都會在很靠前的位置。但事實上,大國總體創新實力能夠通過規模效應表現出來。例如,作為一個大國,中國能夠集中資源實施載人航天工程、月球探測工程等。小國創新能力再強,也很難單獨開展這些重大項目。
課題組最終構建了31個二級指標,其中不僅選取了強度指標,突出反映創新帶來的競爭能力,而且還選擇了20%的規模性指標,用以兼顧大國小國的平衡。
2011年2月24日,戰略院首次公布《國家創新指數報告2010》。以美國創新指數100為計,中國創新指數為57.9,在40個主要國家中排名第21位。
課題組對2000—2008年40個國家的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結果表明,創新指數與國民財富的創造能力(即人均GDP)有很好的正相關關系。不僅如此,創新指數排名與人們的經驗判斷也極其相符。美國、瑞士、韓國、日本分居第1—4位,北歐國家排名都比較靠前。
我國綜合創新能力提升至18位,是動態測算和目標分解的結果
“未來五年,我國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提升到前18位,是我們動態測算的結果。”高昌林提醒記者注意,動態測算只是一種模擬、仿真,并不是一種現實。“只有準確掌握前一階段的發展趨勢,才有可能對下一階段的發展及目標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
在課題啟動之時,課題組就將2000年定為創新指數測算起始年。從歷史比較看,2000年—2008年,我國國家創新指數迅猛增長。若以2000年國家創新指數為100,2005年我國國家創新指數翻了一番,2008年達到305,是2000年的3.1倍。“從這一發展趨勢看,我國創新能力還將保持增長態勢。”高昌林說。
《綱要》提出,2020年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行列。問題是,怎樣才算是創新型國家?
“美國經濟學家薩克斯以人均專利來評估國家的創新性,他認為,全世界有20個左右的創新型國家。世界經濟論壇曾提出全球有24個核心創新型國家。經計算發現,國家綜合創新能力世界排名長期位列前15位的國家,生產率水平較高,創新活動是驅動國家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高昌林對記者說,判定創新型國家并沒有絕對的分數線,創新型國家的概念是相對的、動態的,但一般來說,如果我國國家創新指數提升到并穩定在前15位,就可以稱得上進入了創新型國家的行列。
“如果2020年我國國家創新指數提升到15位,那么每個五年計劃需要提升3位。‘十二五’期間提升至18位是實現《綱要》目標的重要一環。”高昌林說。
在40個國家中判斷中國在世界的位置
根據世界銀行《世界發展指標》和OECD《主要科技指標》等數據,2000—2008年期間,全球有經濟統計的197個國家、地區中,有R&D活動經費的國家、地區有112個。按當年價計,2007年,這112個國家、地區R&D經費總量約為10725億美元,其中40個國家R&D經費合計10507億美元,占世界總量的98%,GDP占全球的88%。統計數據顯示,這兩個比值幾年來基本不變,表現出一種穩定格局。可以說,中國綜合創新能力在這40個主要國家中的排名,能夠反映出他在世界上所處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