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7日 00:24 中國企業報
本報記者 萬斯琴
今年伊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雙程波逆時偏移軟件系統在中國石油(9.81,0.05,0.51%)東方地球物理公司研發成功,并應用于生產。研發這一技術的領頭人正是國家“千人計劃”引進的戴南潯博士。
據了解,國資委第七批“千人計劃”申報工作已于近期結束。自2008年國家出臺“千人計劃”以來,中國正由“人才流失國”逐漸扭轉成為全球最受矚目的“人才回流國”,國家和地方的最新人才吸引舉措加速了海外人才的回流。
對于近期出現的“千人計劃”成員學術成果造假事件,業內專家認為,不能將個案上升為普遍現象,應該理性看待“千人計劃”的既有成果和潛在作用。
引資不如引智
人才,正在成為中國企業提升創新能力的助推器和原動力。
截至2010年,中國建筑(3.39,0.02,0.59%)材料集團有限公司已經成功引入6名高層次海外人才,其中2人入選“千人計劃”。中國建材總院引進了國家千人計劃人選汪洪博士,通過與中建材玻璃公司在LOW-E玻璃項目上開展的有效合作取得了階段性成果。
中國石油天然氣集團公司相關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石油石化行業一直對高質量人才非常重視,以東方物探為例,從2009年開始,公司就在全球范圍引才引智,采取直接招聘和項目合作方式,從國內外先后引進13名高科技人才,其中,國家“千人計劃”中引進的4名高科技人才被聘為東方物探總經理高級技術顧問,參與科研決策,幫助公司在疊前深度偏移技術、裂縫性油氣藏預測及成像技術、高性能運算及四維地震技術等領域快速趕上國際先進水平。
中國冶金科工集團有限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千人計劃”申報工作的人士在接受《中國企業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千人計劃’不是立馬就可以看到成效的,這需要一段時間去沉淀,這段時間有可能是五年,也有可能是十年。但是,這支隊伍的輻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今年6月底,華能清能院與“千人計劃”第一批3名引進人才簽訂了勞動合同,第二批海外引進人才已在審批中。下一步,公司要做好海外引進人才的相關工作,重點研究引進人才的使用和管理,開創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新局面,為清能院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支撐。
“引進資金不如引進技術,引進技術不如引進人才;要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大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就要大力培育和引進相關人才。” 北京大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蕭鳴政說。
理性看待質疑
在國外環境中獲得正教授職稱的學者,學術水平是毋庸置疑的。但也有人對“千人計劃”發出了質疑的聲音,指責“千人計劃”是資源浪費和個人獲利。除了質疑入選千人計劃的人才通常幾百萬元的年薪外,對是否應由國家設立專門的管理機構也有不同看法。
對于“千人計劃”的申報工作,一位從事人力資源的專家向《中國企業報》記者表達了他的想法:“雖然我相信大部分入選者在學術上是優秀的、過得去的,但仍有一些入選者的‘成就’是有疑問的,如果只是在國內拿到博士學位,然后到國外鍍幾年博士后的金,之間也沒有看到什么學術建樹,回來搖身一變成了‘千人計劃’的成員,的確不容易讓人信服。對在學歷、學術上造假,組織者應該徹查。”
多數觀點認為,“千人計劃”立足于當前,規劃于長遠,是更好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大舉措,是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贏得主動的戰略選擇,體現了各個層次對人才的關心、對人才的渴望。
2011年8月,國家“千人計劃”第六批人選確定,共有349人入選。值得關注的是,2010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人數達13.48萬人,創歷史新高。
專家認為,企業的快速發展對人才結構提出新的需求,引進高層次人才成為參與國際競爭的制高點。以中央企業為代表的國有企業,更應該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運用好人才,為企業乃至國家創新出領先世界的科研成果。
名詞解釋
千人計劃
為確保高層次人才隊伍長期持久的發展,中央人才工作協調小組推出“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簡稱“千人計劃”。主要是圍繞國家發展戰略目標,從2008年開始,用5到10年,在國家重點創新項目、重點學科和重點實驗室、中央企業和國有商業金融機構、以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為主的各類園區等,引進2000名左右人才并有重點地支持一批能夠突破關鍵技術、發展高新產業、帶動新興學科的戰略科學家和領軍人才回國(來華)創新創業。截至第六批人選確定,“千人計劃”已分6批共引進1510人,其中,創新人才1161人,約占總人數的77%;創業人才349人,約占總人數的23%。同時,各省(區、市)也結合本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有針對性地引進一批海外高層次人才,即地方“百人計劃”。
美媒體稱中國下一代更具創新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9月29日17:13 法制晚報
美國《華盛頓郵報》28日報道稱,近幾年中國研究人員發表的學術論文和申請專利數量大幅增加,引起了美國一些官員的擔憂。
然而,這些決策者們的擔心可能找錯了對象,因為中國真正的優勢將是其敢于創新和冒險的下一代。
中國科技崛起 與美平分秋色
早在今年年初,美國佐治亞理工學院一份關于科技競爭力的研究報告就指出,由于中國的崛起,特別是中國非常重視科學家和工程師的培養,在科技方面,世界將首次出現中美兩國平分秋色的局面。
報告認為,中國的創新能力隨著未來人才的“大批生產”,美國對科學家的培養努力會相對減弱。
阿根廷《21世紀趨勢》網站評論說,或許未來世界用的高科技產品大多數都來自中國科學家。
美國的一些決策者認為,不斷增加的科研論文和專利讓中國在未來創新科技領域擁有強大的競爭力。畢竟,中國現在在學術出版物方面僅次于美國,到2015年前后,中國每年申請的專利數將超過美國。
打破傳統思維 下一代潛力無窮
《華盛頓郵報》的文章則指出,中國的下一代更是潛力無窮,更值得引起美國人的注意。
與西方同齡人一樣,中國的年輕人畢業于頂尖學府,并且有成為企業家的潛質。他們聰明、積極、充滿抱負。
中國的上一代人不少選擇在政府部門的辦公室里工作,領導著支配各行各業的國有企業,但是他們不會挑戰權威,按規矩辦事,創新意識差。而新一代人卻能夠打破傳統思維模式,擁有冒險精神和雄心壯志,并且有創新的能力。
中國創業發展 美媒提醒要當心
報告還指出,中國的創業局面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
在一些企業家取得成功的榜樣驅動下,中國家長們對創業的接受度提高,中國的高校畢業生們也力求進入西方跨國公司,和美國硅谷一樣,加入一家新公司創業是非常“時髦”的事情。
另外,每年從美國返回中國的千千萬萬受過高等教育的移民為中國的企業家生態系統提供了一大助力。這些回國的移民正在教導中國人如何建立硅谷式的公司。
文章最后還不無擔憂地稱,“中國的下一代在未來會出現許多創業活動,到時我們就要當心了。”
文/記者 郭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