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chinaequip.gov.cn 2011-10-21 來源: 證券日報
專訪賽迪顧問基礎電子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王勇
近日,有消息稱,隨著溫州中小企業生存狀況的惡化,以及歐債危機的影響,曾經,向歐洲輸出產品最多的 ,溫州的中小型光伏企業現在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危機,而具體的局面又是怎么樣的呢?全國目前光伏企業乃至產業的發展狀況是怎樣的?受歐洲債務危機的影響,國內光伏企業能否艱難過渡?帶著這些問題,昨日(20日)記者專訪了,對光伏企業有較深研究的賽迪顧問基礎電子產業研究中心總經理王勇。
《證券日報》:目前,有報道稱,國內每年光伏產業的增長速度較大,中國已經成為全世界范圍內的光伏產業大國,您是如何認為的呢?
王勇:2008年時,中國光伏市場的裝機量只有幾十MW(兆瓦),2009年超過了100MW,2010年達到了800MW,增長速度是非常快的,每年大概是翻幾番的增長速度,但是,它的基數非常小,去年全球的新增光伏裝機量達到了17GW(十億瓦特),可見中國只占了百分之零點幾。
而從產業上來看2009年時中國已經是全球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的生產國了,到2010年時已經超過了8GW,產量大概占到了全球產量的一半左右,在全球前十家大的太陽能電池廠商當中中國的企業就占到了4、5家,如:無錫尚德、英利、晶澳、天合等。從產業上來講,中國太陽能產業大國的地位已經奠定了。雖然,從規模上是產業大國,但是從競爭力上來看,可能相比其它國家還要弱一些,具體表現是:上游的多晶硅材料基本依賴于進口,國內號稱投資規模很大,但是實際的產量并不高,所以大部分上還依賴于進口;最下游的應用市場, 800MW的市場應用和超過8GW的光伏電池片的產量相比,太小了,大部分都是出口的,這就是業界所說的光伏產業“兩頭在外”的產業結構,所以說,產業的發展表現出的是各個產業鏈環節發展的不均衡。
《證券日報》:目前,國內光伏市場的現狀是什么樣的呢?
王勇: 2011年8月1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關于完善太陽能光伏發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下簡稱《通知》),光伏標桿電價正式出臺,這個政策的目的就是為了刺激國內的市場,在這個政策之前,國家已經出臺了相關的政策,比如:“金太陽”示范工程;還有國家發改委出臺的每年的特許權項目的招標等等,每年都會有200-300MW的規模。我個人理解,前期的這些政策都是為了上述《通知》做的鋪墊,在《通知中》規定了上網電價在1元,這些都經過了實際調研的。
其實在以前的特許權項目招標當中,有的企業都報出過7毛多錢的價格,這主要是因為各個企業的水平不一樣,電池的效率不一樣,建設成本、維護成本都不一樣,此次《通知》中出臺的1元補貼電價能夠保證部分企業的利潤,但是不是說所有的,據我了解,1元的上網電價,能夠保證部分企業的內部收益率在6%左右,但與歐洲的12%的收益率來比少了一半。
對于1元的上網電價,對于西部五省(青海、甘肅、寧夏、內蒙古、四川)是利好的,這些地方光照條件比較好,企業在這些區域進行投資能夠實現一定的收益率,而我國60%以上的裝機量都在西部五省,但是從整個中國的布局來看還是比較小的一部分。但是,在東部地區這個電價,電站經營企業要想實現盈利,是有點困難的。所以,東部地區曾經的補貼電價,都在1元以上,因為,考慮到光照的條件。上述《通知》會對局部地區起到帶動性作用,但是,不會形成全國市場遍地開花的局面,所以《通知》給與企業帶來的信心作用,遠遠大于給企業的實際作用。
《證券日報》:據記者了解,歐洲作為我國光伏產品最大的進口國,隨著歐債危機的越發嚴重,歐洲光伏市場的現狀如何?未來又會是怎么樣的呢?
王勇:國內企業的生存情況,應該結合國外市場的發展來看。雖然,有消息稱光伏企業最密集的溫州地區中小光伏企業,隨著借貸問題趨近,面臨倒閉,但是,據我了解,首先溫州地區的光伏企業并不是全國最多的,真正最多的下游組件的企業是在江蘇一帶。從全球的市場情況來看,歐洲目前還是大頭,占了全球裝機容量的60%-70%左右,而在歐洲裝機容量最大的是德國,德國占了歐洲的一半,前年、去年開始歐洲一些新興的市場出現,比如:西班牙、意大利、捷克、法國等,所以說,去年全球的裝機量增加了一倍,而這一倍中又包括了美國、日本等國,去年的這種情況是由于新興市場的帶動。從去年到今年上半年世界范圍內的情況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歐洲,歐債危機的越發嚴重。
歐洲各國光伏電站的建設很大一部分是靠融資、靠信貸,由于歐洲各國的經濟情況并不樂觀,這在一定程度上肯定會影響到投資。
《證券日報》:受歐債危機的影響,我國光伏市場的現狀如何?企業生存狀況怎樣?未來又會朝哪些方向發展呢?
王勇:受歐債危機的影響,大家對2011年的預期,歐洲光伏的增長只在30%左右,下滑非常厲害。2010年的時候國內企業發現,國外市場這么好,企業一窩蜂的涌到了生產加工上,由于產能的擴張,肯定在2011年時候釋放,結果2011年國外政策收緊、市場萎縮了,這一前一后,對國內下游組件企業的生存現狀壓力非常大,很多大企業還好,因為訂單和客戶比較固定,但是對于中小企業來說就很難拿到訂單了,再加上銀行借貸難的問題,就會出現中小光伏企業倒閉的情況,而這種情況只是局限于本身競爭實力很差的企業上,大的企業不會受到這么大影響。(記者楊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