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工業報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拿這句話來形容鋼鐵工業和與其息息相關的冶金裝備產業最為貼切。
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鋼鐵工業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在近日舉行的“鋼鐵行業重大冶金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成果交流大會”上,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兼秘書長張長富對鋼鐵工業和冶金裝備產業的發展情況做了全面總結。
粗鋼產量從2001年的1.5億噸躍增到2010年的6.27億噸,占世界粗鋼總量的44.34%。同時,我國自2006年以來一直保持著鋼材凈出口的狀況,2010年出口鋼材4256萬噸,約占世界鋼材總出口量4.3億噸的10%。
在產能規模快速發展的同時,產業集中度也取得了長足進步,鋼鐵行業兼并重組步伐加快,寶鋼、鞍鋼、武鋼、首鋼等通過兼并重組,綜合競爭力明顯增強;河北、山東、天津三省市大型鋼鐵企業實現了省市內強強聯合。鋼材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一直保持在98%左右。
可以說,鋼鐵行業無論是產能規模的不斷超越,還是品種質量、節能減排水平的提高,都與冶金裝備水平的全面提升密不可分。
張長富強調,冶金裝備水平的全面提升主要體現在國產化程度的不斷加深和自主創新成果的不斷涌現及廣泛應用。
有了金剛鉆,敢攬瓷器活
新世紀以來,裝備制造業發展明顯加快,有力的促進了重大冶金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工作。
總體表現為:重大冶金技術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工作取得實質性進展,“中國制造”的重大冶金裝備在國內外市場競爭力顯著增強。
中國金屬學會冶金設備分會理事長徐金梧曾經自豪的對媒體說:“我國很多冶金設備技術在國際上不落后于人,尤其是一些重大冶金設備,我們已經走在了世界前列。”
“十一五”期間,冶金裝備水平大幅提升,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冶金裝備幾乎都可以在國內的鋼鐵企業中見到,如5000m3以上的大高爐已有7座;世界最寬的5500mm中厚板軋機,國內建有數套;世界最寬的2250mm熱軋寬帶軋機,也已在國內建成投產。
張長富將冶金裝備發展的輝煌成果總結為以下五點:
自主創新告別了以往的“單兵作戰”模式。重大冶金裝備創新領域呈現出科研院所、設計、制造和用戶單位,緊密合作、聯合攻關、市場化運作、利益共享、共贏發展的嶄新局面。觀念、機制、體制和管理的創新,有力地推動了冶金裝備的自主創新。
此外,某項自主創新的成果做出來了,也必須有企業“敢用”。據張長富介紹,國產化已經應用到生產、管理的全過程。由于創新驅動,我國鋼鐵工藝技術流程和裝備水平,在研發、設計、制造和應用管理全過程中都發生了飛躍性變化。一大批標志性項目如京唐鋼鐵工程、鞍鋼鲅魚圈鋼鐵工程、重鋼長壽新廠等具有世界一流水平的鋼鐵生產基地陸續建成,反映了我國重大冶金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的較強能力,以及鋼鐵企業積極選用國產設備的可喜變化。
與此同時,以設計為龍頭的裝備制造水平全面提升,帶動了冶金裝備從高、焦、燒、煉鋼、軋鋼到動力設備和公輔系統,都基本上實現了自主設計和自主集成。中冶京誠、中冶塞迪、中冶南方、中冶長天、中冶焦耐及寶鋼、鞍鋼、首鋼等工程設計院所,在工廠設計、工藝流程設計和設備選型,以及完成總體交鑰匙工程方面,都基本實現了自主設計和自主集成。
而在和外國先進冶金裝備展開競爭與合作方面,中國的冶金裝備制造領域也實現了冶金裝備從引進、消化吸收到追趕、超越和引領的轉變,形成了“中國制造”的相對優勢。一大批冶金裝備制造企業,如一重、二重、太重、大重、上重、中國重機研究院、陜鼓、杭氧、瓦礦冶軸等,在冶金裝備設計和制造的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方面碩果累累。在自身研發或生產的冶金裝備中,無論是主體成套裝備還是配套單體設備和部件,其外在質量、內在質量和服務理念、服務能力,都具備了與國際供應商平等競爭、勝率更多的機會和相對優勢。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企業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信息化為手段,大幅提升了冶金裝備管理現代化水平。在重大冶金裝備的應用和管理方面,建立了鋼鐵企業設備管理體系和維修模式,積極適應裝備大型化、高速化、精密化和現代化的特點。鋼鐵企業全面推行現代化管理理念,尤其是以信息化為代表的設備科學化、規范化、精細化管理,創造了更加有效的保障條件。設備管理已經完全從事后維修狀態,向著傾向、動態、預知維修的狀態發展。設備管理的現代化,有效地保證了設備設計的功能精度、產能、品種質量和安全、穩定、經濟的運行水平。
問題猶存,但前景光明
冶金裝備國產化和自主創新成就的取得來之不易,但是為了保障冶金設備產業能夠為鋼鐵工業實現更好的服務,成就背后所隱含的問題就不能被忽視。
從整體來看,中國鋼鐵行業的技術裝備水平參差不齊;從與國外的競爭和交往來看,雖然引進了很多的國外先進裝備技術,但消化、吸收不好;自主創新成果“分布不均”,前瞻性技術儲備比較缺乏,如非高爐冶煉技術、高性能材料加工裝備等都處于基本空白階段。
對此,張長富強調,“十二五”時期是中國鋼鐵工業由大到強的重要發展機遇期,全面提升冶金技術裝備自主創新能力,是實現我國鋼鐵業和機械制造業由大到強目標的著力點和重要支撐。
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堅持以重大冶金裝備的優化升級帶動整個行業的優化升級。
“十二五”時期,中國鋼鐵工業面臨著結構調整、節能減排、改善品種質量的重要任務。這些重點任務和目標,對冶金裝備整體水平的可靠性、穩定性和經濟性都提出了更加嚴格的要求。
其一,鋼鐵行業必須加強企業技術改造,大力提升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重點冶金裝備國產化水平和自主知識產權。要把冶金裝備功能精度的提升,作為鋼鐵產品品種、質量效益的重要支撐條件。
提升我國鋼鐵工業核心競爭力的關鍵是,鋼鐵企業務必要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以研發投入占主營業務收入2%為目標,大力發展綠色低碳冶煉和資源綜合利用等自主創新工藝技術,廣泛推廣高效生產和節能減排等共性關鍵技術。
應該以重大冶金裝備國產化為重要目標,推動建立企業、科研院所、高校和下游用戶共同參與的創新戰略聯盟。完善鋼鐵工業國家工程實驗室、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企業技術中心等技術創新平臺建設,為提升鋼鐵工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打下堅實基礎。
其二,冶金裝備自主創新不能“厚此薄彼”,重視主機研發,也要重視輔機和重要零部件研發;既重視硬件質量,也要重視服務質量。國產重大冶金裝備的關鍵技術研究創新和系統集成固然重要,但同樣不能忽視配套的節能環保設備、動力系統設備、密封件、液壓潤滑件、特種軸承、閥門等單體設備、基礎件、零部件的質量。不能出現“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情況。
細節決定成敗,尤其是冶金設備的儀器儀表、自動化控制設備的質量、精度和可靠性,亟須全面改進和提高。尤其是為主機配套的中小企業,目標就是向著專、精、特方向發展。爭取形成若干個有特色、重點突出、質量過硬的產業鏈。
主機制造企業要重視和加強協作廠、分包商的考證與管理,最大限度地避免由于輔助設備或零部件質量問題而影響設備的整體水平、性能和可靠性。
張長富表示:“歷史的經驗教訓值得注意,這方面結合不好的例子很有普遍性,應該有根本性的改變。”
最后,自主創新也需要鋼鐵企業之間建立長期穩定的戰略合作關系,形成互利共贏的產業鏈新機制。
冶金裝備水平的發展提高,必須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積極性及聯合攻關的組織方式。鋼鐵企業要把握好“十二五”這一機遇,認真研究制定重大冶金裝備自主創新和國產化戰略目標規劃,從實際出發,揚長避短,明確目標定位、研發思路和模式,加強體系機制建設,加強人才隊伍培養和提升,要研究開拓國內外市場,產學研用單位通力合作的有效措施并積極落實推進。
張長富建議,各企業要跳出企業自身的和區域的限制,全方位配置社會資源,構建誠心可靠的合作伙伴,實現優勢互補。要充分運用市場化的機制和方式,不斷鞏固和完善鋼鐵企業與相關供應商的合作內涵和形式,建設好新型有效的產業鏈,實現共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