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科技日報
我國將于2015年前掌握衛星導航芯片等核心基礎技術的自主知識產權,完成北斗高可靠產品、平臺、設施和解決方案的可信驗證與推廣,形成全行業規模化應用局面。中國第二代衛星導航重大專項管理辦公室主任冉成其,在11月8日召開的中國全球定位系統技術應用協會2011年會暨“北斗”產業化和戰略新興產業發展論壇上透露以上信息。
會上,不少專家提出,我國衛星導航芯片研發能力不足將成為北斗產業化的一大瓶頸。對此,冉成其也表示,核芯片的自主可控是北斗面臨的挑戰之一。我國目前在衛星導航芯片領域的專利寥寥無幾,而國外廠商僅基帶芯片就有2000多個專利,“北斗面臨的自主知識產權挑戰不言而喻,我們要避免出現一個‘有機無芯’的產業”。
冉成其透露,第二代衛星導航重大專項已全面啟動衛星導航芯片研制工作。實物比測招標結果表明,目前國內已具備北斗GPS多模芯片等產品的研發能力,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北斗GPS雙模芯片已應用于車載終端中。
他介紹,我國至今已發射9顆北斗導航衛星,并于今年4月完成了3顆GEO(地球靜止軌道衛星)和3顆IGSO衛星(傾斜地球同步軌道衛星)組成的基本系統建設任務。今年12月還將發射1顆衛星,明年發射6顆衛星,完成組網任務。
他說,目前已開展系統集成試驗工作,驗證了空間段、地面段和用戶段工作的協調性,完成了涉及車載、船載、機載等應用的用戶試用評價試驗。試驗表明,基于目前的星座構成和終端情況,車載、船載等用戶可使用該系統可以進行定位、測速、授時、導航等相關應用。“按照現在我們的指標推算,明年全系統建成以后,應該能達到甚至優于設計指標”。
此外,冉成其還表示,備受產業界關注的北斗ICD(接口控制)文件將于近日公布,以推進北斗產品的研制及應用服務開發。導航終端開發商必須有該文件才能設計相應的芯片,否則接收到的衛星信號將是亂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