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廣播網
據經濟之聲《央廣財經評論》報道,山西,是官方口徑年產超8億噸的煤炭大省。然而有媒體報道,這個煤炭大省卻是全國發電企業虧損最嚴重省份,山西中南部地區更是“重災區”,這里13家電廠累計虧損141億元,平均資產負債率111%,資不抵債的企業數量達到了10家。隨著冬季來臨,各地煤炭產量下降,煤價隨之上漲。如果虧損繼續惡化,占山西省省調裝機容量37%的機組面臨全線停機風險。因此,山西中南部13家電廠繼8月20日第一次聯名請求幫扶之后,再次向山西省電力行業協會遞交《保電供暖、迎峰度冬請求幫扶的緊急請示》,呼吁減輕電煤中間環節成本,提高采購效率。
據透露,在山西,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電企不可直接和煤炭企業來簽訂合同,例如這13家電企和煤炭企業談好價格之后,必須要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經手收取差價。他們希望能夠建立綠色通道,直接對接煤炭企業。
改革是有必要的
山西號稱“煤都”,是煤炭大省,在那里建設的火電廠本應該日子比較好過,但實際上這些火電企業卻出現巨額虧損,甚至面臨全面停機。經濟之聲特約評論員、廈門大學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認為這出于兩方面原因。
林伯強:一方面,由于他離煤炭很近,所以他的上網電價就比較低,如果上網電價比較低,加上煤價漲了他又調不動,就很難想象說他這個日子怎么過。為什么?因為煤礦不可能把煤炭更便宜賣給他的。另一方面,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山西這些本地的火電廠,以前依靠中小煤礦,通過整合以后中小煤礦基本上不見了,也就是說以前比較便宜的煤也可能也不見了。
山西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電力企業不能夠直接和煤炭企業簽訂合同,所以這13家電廠的煤炭企業和煤炭企業談好價格之后,是要由山西煤炭運銷集團有限公司來經手,收取一個差價的。為什么會形成這樣一種機制呢?林伯強認為,當初也是從煤炭的購銷角度來考慮的,這基本上是一個政府行為,不是一個市場行為。
林伯強:如果電企無法跟煤企直接簽訂合同,那他中間肯定要加一部分價格,所以這基本上是政府行政上所加的一些扭曲。當然有一些管理方面的好處,但是他畢竟增加了成本。所以電企這么個要求我覺得應該是合理的,政府應該考慮。
電企的要求是合理的,可是這樣的愿望實現起來容易嗎?林伯強覺得不是很容易,但改革是有必要的。
林伯強:因為當初經過煤炭運銷公司統一的經銷權,當初政府也是經過考慮的,不是說沒有考慮就把這個做起來的。當然目前的情況可能跟以前在設計的時候情況有一些改變,那么是不是需要再考慮一下進行改革,我覺得應該是必要的。
煤電一體化需慎重考慮
在山西五大發電集團之外的電力企業是不能夠和煤炭企業直接簽訂合同的,也就是說其他電廠要求的綠色通道待遇,其實五大發電集團已經在享受了。但之前有報道稱,五大發電集團現在同樣出現了嚴重的虧損。林伯強認為,即使其他電廠要求的綠色通道建立起來,虧損還是會存在,只是幅度大小的問題。
林伯強:雖然你離煤炭很緊,運輸成本比較低,但是你上網電價比較低,煤價漲電價不漲,你同樣虧損。真正把綠色通道給你建立起來,你也未必就能扭虧,做不到。只能說緩解你目前的問題,包括煤炭供應的問題、不一定停機、有煤炭,但是你虧損應該還是在那。五大發電虧損應該你也會虧損,只是虧損幅度大小而已。
對于當前的煤電矛盾,有觀點認為煤炭價格市場化的情況之下,就算上調了電價,電力企業也無法改變這種困難的局面,所以有建議說可以走煤電聯營的道路,把煤炭和電廠合并成一個企業。林伯強表示,這個辦法過去是有效的,但在目前是有問題的。
林伯強:如果靠市場來做煤電聯營,這是一個很緩慢的過程,一家一家談判兩家對接去談判,討價還價,這基本上是一個比較漫長的過程,解決不了目前的問題,這是第一。第二,目前我國的煤電一體化戰略基本上也是應對電力成本上漲,不同的是我們有比較深的市場的計劃電的矛盾,如果政府的目的是為了可以不用提電價,通過一體化來消化煤價上漲的影響,保障電力供應,那么如果煤價繼續上漲,電廠就可能賣煤炭,而不是把煤炭用來發電。如果政府不能確定電廠不能銷售自己的煤炭,那么電廠就會賣煤炭,而不是發電。所以鼓勵一體化來解決這種發電不掙錢,賣煤掙錢的情景下保障電力供應的初衷是會受到挑戰的。
市場化的煤電一體化應該是無可厚非的,但是如果政府將煤電一體化作為回避電力改革的政策手段,以便在電價調整不到位的情況下來維持發電廠的積極性,將會給煤電的一體化帶來非常的扭曲。如果采用行政手段來促成煤電一體化,就在扭曲上再加一個扭曲了。短期有好處,但是長期肯定是有損失的,短期的好處無法補償長期的損失。總結一下,首先,遠水救不了近火;第二,是有扭曲的。所以必須慎重考慮。
林伯強認為,近水救近火的解決之道,基本上還是提電價、壓煤價,應該保障供應,把電價提一提,把媒價壓一壓,然后再接下來準備煤電聯動,這是唯一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