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1年`10月26日
編者按 資金鏈斷裂、老板跑路、企業倒閉……近期,中小企業發展困難再次成為輿論的焦點。面對越來越艱難的發展環境,廣大中小企業認識到轉型是必須要經歷的陣痛。但轉型之路該如何走?有關方面該如何為企業轉型提供支持?請看本報記者赴廣東調研,求解中小企業轉型難題的報道。
圣誕節離人們還遠,不過,圣誕訂單卻已經提前飄落在2011中國廣交會。本屆廣交會上,我國獲得了全球一半以上的圣誕訂單,但廣大中小企業主們卻一點也高興不起來——基本上不掙錢,只賺吆喝。
廣東盈浩工藝制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主營圣誕節等西方節日禮品的民營出口企業。總經理周宗佑說:“這兩年外貿不好做,出口額依然保持增長,但成本不斷攀升,利潤已經很薄。”而手握真金白銀的歐美采購商也明顯變得謹慎。“與
去年相比,中國產品的報價普遍提高了3%至5%,個別甚至達20%至30%。”一位美國采購商說。
一邊是企業喊難,一邊是外商喊貴。中國外向型低端制造業正面臨轉型的巨大壓力。
成本壓力大增
珠三角是世界大工廠,世界許多品牌的加工環節都放在廣東的珠三角地區。記者在當地采訪,企業反映成本上漲是當前經營中的最大困難。大部分行業的原材料成本跟去年比起來上漲20%至50%,而人工成本的增加也是擠壓利潤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生產要素價格全面上升,中小企業利潤空間遭到壓縮,受影響最大的是皮革行業。“訂單接來之后,原材料不斷上漲,做完非但沒有利潤甚至還可能虧錢。”廣州美迪妮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盧炳陽告訴記者:“今年面料、皮料價格輪番上漲,一個普通的包成本要多出4元到5元,但對外報價時卻不敢提價太多。”“歐美經濟形勢不佳,定額減了又減,價格也壓了又壓,成本上漲的壓力只好自己消化。”
國際金融危機爆發時,訂單是“救命稻草”,而現在訂單卻成了“燙手山芋”,甚至出現了有訂單不敢接或“三思而后接”的情況。
企業利潤微薄,工人待遇也無從提高,沿海地區低端制造業對于產業工人的吸引力正在消退。“現在最難的問題就是工人流失嚴重,去年招的人流失了三分之一。”惠州市大正企業管理服務有限公司發展部副經理張鴻星說:“擁有服裝生產技術的車間工人是紡織企業的寶貝,他們能確保流水線生產作業順暢無阻;因為一旦不熟悉的人來操作,一個環節出問題整條生產線都會癱瘓。現在很難招到技術熟練的藍領工人,去一次招聘會大多數時候一個人都招不到。”
對于利潤微薄的外貿企業,人民幣升值3%至4%都可能成為壓垮企業的最后一根稻草。珠三角地區有許多外貿出口型中小企業,其產品附加值低,利潤較低,僅占銷售收入的3%至5%。如果人民幣出現較大比例升值,企業將很難盈利甚至虧損。由于缺乏核心競爭力,沒有自主品牌,廣東的企業倒閉關停有擴大現象。
轉型道路曲折
在國內外形勢不明朗的情況下,珠三角一些中小企業尤其是小微型企業面臨轉型困難。“我們也知道提高產品科技含量、擁有自主品牌才能提高企業的議價能力,但不管是搞科研還是創建品牌,都需要大量資金和時間,對于我們這種初創的企業來說可耗不起。”銀泰塑膠有限公司副總經理杜仟說。
業內專家認為,在當前市場環境下,小微企業轉型沒有試錯的機會,貿然調轉企業經營模式和方向,可能失敗得更快。
深圳市善營自動化設備有限公司總經理關敬黨坦言企業迫切需要技術改造,“但在當前內外部環境不佳的情況下,企業不敢大投入轉型。”關敬黨在精密設備制造業摸爬滾打十幾年,他認為:“在精密設備制造領域,日本和德國企業占據高端市場,中國企業只要決心自主研發也可以做出高品質的產品,但當前融資困難,企業發展受到限制。”
大部分低端制造企業還在支撐著,等待市場回暖。“現在先把合同接下來,利潤只要有一點就可以。”在廣交會上,一家來自溫州的企業拿到了一筆音樂盒的訂單,該企業負責人說:“今年訂單損失了50%,但工廠還要生存下來,要保持開工和工人工資發放。”
而在關鍵的技術儲備上,業內專家建議中小企業轉型必須要有十足的把握。一方面大部分中小企業發展的歷史比較短,科研能力積累尚需時間;另一方面當前高校和研究院所的科研還沒有和企業需求實現有效對接。
現實中,企業和科研院所之間缺乏接觸和對接平臺。關敬黨曾去過很多高校尋求流體力學等科研成果,然而一無所獲。“大部分高等院校和一些科研院所只埋頭做研究,往往不知道企業需要什么,造成應用開發不實用的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