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1年11月05日 來源: 南方日報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不知不覺,廣東作為國家低碳省份試點已經一年了,“低碳”一詞也如春雨般,迅速地散播到社會每個領域。一年來,人們對于“低碳”的認識是否有了進一步提高?作為碳排放主體的城市與產業發展如何尋找低碳的路徑?低碳發展未來將面臨什么樣的難題。對此,南方日報特別專訪了廣東省低碳發展專家委員會主任委員,中科院廣州分院、省科學院院長,省政府副秘書長陳勇,傾聽他對于低碳發展的新見解、新聲音。
新興產業發展因“土壤”而異
南方日報:廣東國家低碳省試點自去年11月啟動以來,您覺得廣東作為試點省份成效如何?
陳勇:低碳產業發展是全球的共識,但是實現的路徑大家都還在探索,因為沒有現成的經驗和模式,因此進行試點是很有必要的。對于廣東而言,作為低碳試點省份是一個很好的機遇,它試點成功則可以作為示范,在全國范圍內進行推廣。
試點這一年來,廣東政府部門十分很重視,也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在經濟領域,廣東以“低碳”為抓手來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在推廣方面,相關部門成立了低碳專家委員會、制定低碳發展的規劃、選擇一些技術突破點實行低碳發展等,應該來說試點頗有成效。
但我們也要轉變一種觀念,“低碳”不是簡單地進行節能減排。我們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時候,要找到哪些屬于低碳發展的關鍵技術進行突破。這樣,才不會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產生新的落后,這個教訓我們已經有過。
南方日報: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時,為何可能產生新的落后?
陳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是廣東進行轉型升級的重要步伐,但在發展時不能簡單地就事論事,事實上,無論是產業轉型升級,還是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都需要注意不能區域的“功能區劃”的問題,從而低碳發展新興產業。
目前存在一種社會現象,就是一提到戰略性新興產業,許多地區蜂擁而上,都劃出一片地要大力發展,根據沒考慮功能區定位的不同,這樣就造成全國很多地方的規劃存在“千篇一律”的現象。
但事實上,不是所有的地區都適合發展新興產業。新興產業可能在這個地區可以,在那個地區不可以,這要看當地有沒有適應新興產業的工業“鏈條”,有些地區本身工業薄弱、農業與旅游業發達,這樣的新興產業鏈條是斷的,并不符合產業發展。因此,可不可以發展,要看該地區是否有適合生長的“土壤”才行。
因此,國家才會根據不同區域的特點制定功能區劃。然而,由于區域之間利益糾葛的存在,不同功能區之間需要制定交易標準,通過補償機制來發展低碳產業,從而促進功能區劃的實現。比如,一開始某工業企業想“落戶”生態發展地區,可以通過交易調配到工業發展地區,再由后者對前者進行一定的補償。這樣,工業地區就可以集中發展工業,生態地區就可以發展受農業與旅游業,各行其職,實現分工效應最大化。
新能源技術層面有待提升
南方日報:如今,“低碳”似乎已成為一大社會標簽:低碳經濟、低碳生產、低碳生活、低碳城市等等。您覺得人們為何如此重視“低碳”?
陳勇:我們知道,人類一開始是“農業文明時代”,采用的是傳統的生產生活方式,經過漫長的發展才進入“工業文明時代”。一直以來,工業時代都以化石能源為基礎,以蒸汽機的發明與運用為標志,這兩者成為工業社會最重要的要素。
經過兩三百年的發展,這兩大要素都遇到了挑戰,這些挑戰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挑戰包括化石能源的急劇減少、廢氣廢水的大量排放和環境日益污染嚴重等問題。如今,人類社會需要選擇新的路徑來迎接這些挑戰,這即意味著,未來社會將進入到一個“低碳文明時代”。
目前,中國一方面經濟高速發展,一方面又靠傳統的發展模式進行支撐,這使得我們的能源和環境都存在很大的挑戰,不加以轉變我們將難以前進。盡管有很多人覺得發展低碳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甚至還有西方的“陰謀論”的聲調出現。但我認為,“低碳”發展給我們國家帶來很好的發展機遇,它促使我們轉變目前相對落后的生產與生活方式。
南方日報:目前,低碳發展會否面臨缺乏標準的尷尬?甚至社會上有人認為,太陽能是“偽低碳”,因為它一方面節能,但生產過程卻是高耗能,您如何看待?
陳勇:對于標準,國內外都還沒有完善的標準,這需要一步步進行探索。在英國,我就看到有些商品開始有低碳的標志,比如當時我買過一瓶牛奶,旁邊除了寫牛奶所含的營養外,還寫著生產牛奶要排放多少碳,牛奶的“碳足跡”如何如何。
實踐低碳的過程是要不斷進行的,估計整個社會要進入較為成熟的低碳生活形式,時間可能在五十年甚至一百年。但要通過改變,形成一種習慣,從而成為整個社會發展的基本模式。
對于“偽低碳”的話題一直存在。比如說,電動車在制造過程中會消耗材料、能源,廢棄以后又存在電池的回收與環保問題,有人就質疑電動車是否有合理存在的理由。事實上,包括太陽能、新能源電動車等等,未來肯定是發展的方向,問題是如何保證能量轉換的問題,在實現低碳的基礎上充分利用新能源,這只是技術的問題,而不是方向性的問題。我相信人類肯定能找到更好的解決途徑。
生活、科研、教育模式面臨變革
南方日報:如果要從我們身邊做起,您覺得應該怎么推進低碳的發展呢?
陳勇:推進低碳發展,首先要在觀念上有全新的認識。在過去的數百年,人們生產生活都以化石能源為主,這是一種傳統的發展模式,我們要逐步向符合低碳要求的新能源模式轉變,或者其它符合節能要求的新技術模式。
比如在生活方式方面,要對現有的衣食住行模式進行改變。目前,國內很多人的飲食習慣不太好,很多人吃一半剩一半,或者吃60%扔掉40%,這樣造成了不少的浪費。實際上,食物本身就是財富,但卻變成廢棄物既浪費又不環保。
有人說,“麥當勞模式”生產出的是垃圾食品,但實際上,它的生產流水線化,每個過程都有很嚴格的質量檢測,食品的安全有保障,同時也不容易浪費。當然不是說“麥當勞模式”是最好的,這是給予我們的思路借鑒。
此外,我們的教育、科研方式也急切需要轉變。過去的幾百年來,我們所學、所用的理論基礎、教育模式都是建立在以化石能源為基礎的工業社會模式上,這是傳統的思路。
而我們如果要進入“低碳文明時代”,這就意味著社會的科研形式、教育模式,都需要根據低碳能源的社會發展要求作出相應的調整。我們過去認為顛撲不破的理論、課程,都可能面臨著改變,不進行調整和改變,我們進行的還是傳統的發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