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1年10月31日
編者的話:近一階段,世界各國都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圍繞如何在這場競爭中取勝,江蘇常州市加快實施自主創新戰略,以建設創新型科技園區為抓手,進行了大膽探索,其做法和經驗值得關注。
(一)通過對多個科技園區的調研可見,創新型科技園區的核心特征主要體現在“高、集、新”這3個字上:
第一個特征是“高”。主要包括高技術、高端產業、高層次人才、高成長性、高強度投入和高水平服務。高技術就是將新技術變成新產品、新服務,通過市場或公共服務產生經濟和社會效益。高端產業就是發展高產出、高附加值、低消耗、低排放的產業。高層次人才指的不僅是研發人才,而且包括設計策劃、經營管理、市場開拓人才,更包括企業家。高成長性就是通過新的技術突破和產業選擇,包括企業的戰略性調整,實現高速發展。高強度投入就是高強度的資本投入,建立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結合的創新投入格局,同時地方政府要通過財稅政策和金融創新支持企業創新。高水平服務需要專業化的創新創業載體,需要一批同樣高水平、專業化的服務人員,需要完善的鼓勵創新的政策法制環境和文化環境,需要完善的管理體制和服務體系。
第二個特征是“集”。包括“集聚”、“集約”和“集成”3個層面。集聚就是在有限的區域內集聚創新資源,形成創新思維相互激蕩的創新社區,并降低合作和交易成本。集約就是通過資源、信息、技術等要素的共享和協作,提高企業和項目投入產出比,產生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應和效益。集成就是創新型科技園區的各要素不是“一袋互不關聯的馬鈴薯”,而是一個相互融合的、網絡結構的經濟社會系統,各種要素之間相互博弈又合作共贏。
第三個特征是“新”。創新型科技園區管理服務的對象都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管理和服務必須有新思想、新辦法、新機制,必須有改革精神和風險意識。
(二)常州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具有扎實的基礎。
第一,以產學研合作集聚創新資源。“十一五”時期,1300多項科技成果、800多名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簽約落戶常州,帶動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3000多名。目前,有21人入選國家“千人計劃”,108人入選省“雙創計劃”。創新成為常州亮麗的城市名片,吸引海內外越來越多的人才主動到常州創新創業。
第二,以創新平臺建設承載創新要素。我們積極打造企業研發機構、轄市區孵化器和常州科教城3級創新平臺,創新載體建設成效顯著。目前,擁有各類企業研發機構580家;各轄市區建有孵化器及加速器50家,孵化面積達338.48萬平方米,在孵企業3400家。常州科教城建有中科院常州先進制造技術研發與產業化中心、江南現代工業研究院等創新平臺,集聚了科研院所、科技企業、金融服務和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等490多家,其中13個中科院研究所在此建立了分中心,21所知名大學在此建立了研發和孵化基地。
第三,以財稅政策和金融手段支持創新產生放大效應。一是財政支持。“十一五”時期,地方科技撥款22.8億元,支持企業創新發展。二是稅收減免。三是金融創新。全市創投公司32家,累計為95個項目投資41億元。市、區財政先后設立科技擔保引導資金、貸款風險補償資金,支持企業間接融資;設立創投引導基金、債券融資獎勵資金,出臺一系列財稅政策,鼓勵企業上市。30家上市公司融資220多億元。
第四,布局了一批占領技術和產業戰略制高點的平臺和項目,通過近年來的努力,產業規模不斷壯大,產業結構不斷優化。一是裝備制造業作為主導產業不斷壯大、技術含量日益提升,2010年產值達到2391億元。機器人、電動汽車等產業正在新引進項目的企業帶動下,進入產業化、市場化拓展階段。二是新能源產業異軍突起。天合、億晶、順風、亞瑪頓、華盛天龍正在構成新能源產業的“常州板塊”,企業上市和完善的產業鏈、技術鏈將有利于常州光伏產業經受國際競爭的考驗。三是節能環保產業特別是新光源產業從無到有,潛力巨大,產業鏈初具雛形。四是新材料產業升級提速。此外,在電子信息產業領域,宏微電子、瑞擇微電子等海歸人才創辦的高科技企業,正在走高端切入、差異化發展的道路。
第五,具有良好的軟硬件基礎和環境。一是有了一批具有創新意識的企業家隊伍和研發力量,包括本土企業家和引進的創新創業人才。二是有了一批懂科技、識項目、引人才的服務隊伍,其知識、視野、能力、態度都在實現脫胎換骨的變化。三是區域交通、生態、生活等硬環境變化巨大。四是創新的氛圍越來越濃厚、外部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一大批國內外的科技人才、投資人紛至沓來,正在集聚越來越多的人才。
(三)對常州加快建設國家創新型科技園區,有以下幾點思考:
首先,要鞏固放大多年創新的經驗成果。要繼續深化產學研合作,繼續抓好3級創新平臺建設,增加數量,提高質量和創新能力,支持轄市區建設新型科技園區;繼續抓好科技金融,通過金融創新,培育創新企業和上市公司;繼續引進高端創新創業人才,以項目為載體,借助創業投資,通過市場機制幫助遴選項目和人才。
第二,瞄準重點對象,提高工作成效。一是抓龍頭。對產業龍頭骨干企業,實行“三個鼓勵支持”:鼓勵支持他們加大研發投入,建設研發平臺;鼓勵支持他們承擔國家、省科技項目特別是重大成果轉化項目;鼓勵支持他們深化產學研合作。二是抓高端。抓好占領產業和技術制高點的項目和企業,碳纖維、物聯網、納米技術、電動汽車等盡管產業化的難度和風險大,但處于世界科技創新的高端,需要支持以謀求突破。三是抓成長。對于孵化了幾年的創新企業,要鼓勵支持他們“破繭而出”、“化蛹為蝶”。四是抓引進。重點引進成長型的高科技企業,采取特殊的綜合配套措施,使這批企業在常州生根、發展和壯大。
第三,針對實際情況,解決突出問題。要分門別類研究各個園區和產業特點,采取不同的思路和措施。光伏產業園的重點是放大、服務和配套,幫助企業防范市場風險;生物醫藥園要加快基礎建設,引進和放大相結合;創意產業園要尋求商業模式的突破,培育龍頭企業;新能源汽車產業園要擇機尋求突破口;LED產業園要加快招商和投產步伐,盡快形成增長極;機器人和智能裝備產業園要瞄準高端成套設備;風電產業園要關注產業和市場變化;新材料產業園要選好主導產品群。每個園區都是一篇大文章,不能千篇一律,要根據不同的產業趨勢,在不同園區尋求突破口和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