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新華社調研撰寫的《2010-2011年中國物聯網發展年度報告》預計,未來五年全球物聯網產業市場將呈現快速增長態勢,年均增長率接近25%。保守預計,到2015年中國物聯網產業將實現5000多億元的規模,年均增長率達11%左右。
盡管物聯網尚是一個新興產業,但由于受到政府的政策支持,其產業前景和市場“錢景”都顯得十分廣闊。物聯網“十二五”規劃出臺在即,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物聯網正成為資本市場投資的熱門行業。
但另一方面,自2008年溫家寶總理提出“感知中國”以來,物聯網“火”遍中國,然而經過多年發展,物聯網何時能夠“落地”仍是很多人心中的疑問?目前空泛的行業狀態不僅讓投資人摸不清頭腦,也讓行業標準制定一直處于不明朗的狀態。物聯網涉及的行業十分廣泛,這意味著巨大的市場空間,卻同時也成為制約其發展的瓶頸。涵蓋如此廣泛的行業應用,要把所有的行業匯聚在一塊形成一個產業聯盟幾乎是一個不可能的任務。
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國內物聯網首席科學家劉海濤針對此提出了“共性平臺+應用子集”的發展模式,即不同的行業形成不同的平臺,在平臺下面研發各種應用。共性平臺架構跟具體應用行業、應用場景沒有關系,是物聯網共性的部分凝練出來的,而不一樣的部分稱之為應用子集。正如我們現在使用的手機系統,系統下面有很多不同的應用開發公司。
基于“共性平臺+應用子集”模式,劉海濤也提出了他對于國內物聯網運營模式的構想:“運營商管理運營共性平臺,為應用子集提供支撐,并提供計費;第三方負責維護應用子集平臺,為用戶提供差異化服務。”
由劉海濤率領的感知中國團隊已初步攻克共性平臺的關鍵技術并在行業內率先運用。目前共性平臺的主體部分已經完成,在局部區域比如在煙草、安全生產領域,以及無錫、成都等城市級平臺進行初步推廣。
相信在未來相當長一段時間內,這種架構將主導國內物聯網產業發展。可以預見,未來物聯網之爭,將演變成平臺之爭,正如劉海濤所說:“誰把共性平臺攻下來,誰就能占領物聯網產業化的制高點。” 正像當今智能手機之爭早已演變成Android、Symbian、Mac系統平臺之爭,未來物聯網之爭必是得平臺者得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