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1年11月21日
為貫徹落實《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明確“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領域技術創新的目標和重點任務,引導和加強重點產業的技術創新工作,促進工業轉型與升級,工業和信息化部日前印發了《“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
《“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提出,到2015年,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取得重大突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開發經費內部支出占主營業務收入的比重超過1%,一批骨干企業達到10%以上,開發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業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建設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和行業重點實驗室,初步建成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培育一批高素質技術創新人才隊伍。
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積極推進技術創新,實現重大關鍵和共性技術突破,加快發展方式轉變,是當前工業經濟發展的迫切任務。加強產業技術創新是貫徹落實黨中央關于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化融合的重要手段,也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實現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主要支撐。
業內專家表示,“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時期,國內外經濟科技形勢將發生深刻變化,對我國產業技術創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和機遇。
國際競爭日趨激烈對產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新挑戰。目前,世界各國都在加強以技術創新為核心的戰略部署,試圖在新能源、信息、生物等新興產業領域搶占制高點。美國、英國政府重新回歸重視發展高技術制造業,德國、日本竭力保持在高技術產業領域的優勢和壟斷地位。同時,發展中國家的低成本優勢對我國產業發展也造成巨大壓力。要在如此激烈的競爭中生存發展,必須從源頭上改變產業技術薄弱的狀況。
加快工業轉型升級為產業技術創新提供了新機遇。產業技術創新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工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支撐,控制總量、兼并重組、淘汰落后、節能減排、品種質量、兩化融合是產業結構調整的重要舉措。資源環境約束、氣候變化問題的日益嚴峻,要求我國工業必須轉變長期依靠大量消耗資源、能源的粗放發展方式,走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綠色增長的新路子。企業技術改造、產業技術升級換代、生產過程節能減排等工作都離不開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保障。
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對產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新需求。《國務院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決定》把知識密集度高、引領帶動作用強、發展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產業,作為現階段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點加以推進,充分體現了產業技術創新工作在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和發展過程中的支撐和引領作用。
建設創新型國家對產業技術創新提出了新任務。“十二五”是我國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年)》承上啟下的關鍵時期,是提高技術創新能力、把握國際經濟秩序重構主動權和創新跨越的戰略機遇期,是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加強產業創新基礎設施建設、突破產業共性技術、優化工程實驗和工程化條件,完善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是“十二五”期間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業技術創新工作的重要任務,也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基礎。
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
《“十二五”產業技術創新規劃》提出,“十二五”期間,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領域產業技術創新工作將重點推進五方面工作。
一是圍繞加強技術創新能力,建設一批行業重點實驗室、產業技術創新平臺,推進企業研發能力提升。圍繞重點工業領域產業升級和傳統產業改造需要,整合優勢資源,在現有基礎上支持形成一批行業重點實驗室,支撐高端裝備制造、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生物醫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需要;圍繞傳統產業發展,依托大型轉制院所和骨干企業,在較為突出的優勢領域集中人才、技術和實驗條件等資源,采用新的運行機制和考核辦法,建立創新能力強、運行機制靈活、能為產業提供強有力技術支撐的產業技術開發平臺,為行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鼓勵企業加強企業技術中心等研發機構建設,改善科研儀器設備及中試裝置,大力支持重點行業骨干企業提升研發能力。
二是圍繞構建技術創新服務體系,推進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建設,加強支撐服務體系建設。依托龍頭企業,建立“產、學、研、用”相結合的開放技術平臺,統一產業技術標準,協同研發新技術、新產品,共享技術成果,促進產業整體技術水平的提升;推動在重點產業集聚區建設一批具有較強技術推廣服務能力的中介服務機構和公共服務平臺,加強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的推廣與應用,實現區域行業技術水平的整體提升;發揮中介機構的研發、設計、檢驗檢測、質量控制等服務功能,支撐中小企業開展技術創新,提升區域優勢、特色產業技術創新能力,促進有關產業集群的發展。
三是圍繞開發關鍵和共性技術,加大科技重大專項實施的力度,加強產業重大技術開發。繼續加快核心電子器件、高端通用芯片及基礎軟件,極大規模集成電路制造技術及成套工藝,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高檔數控機床與基礎制造裝備,轉基因生物新品種培育,重大新藥創制,大飛機等科技重大專項實施,加大資金投入力度,鼓勵以企業為主體參與重大專項,實現重點領域核心技術的突破。
四是圍繞科技成果轉化,加快高新技術成果轉化,積極開發先進適用技術為技術改造提供有力支撐。積極推動重大專項科技成果產業化,發揮產業技術創新引領作用,支撐重點產業向高端化發展。推動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進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研究成果的產業化,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大力推廣應用先進適用技術,以品種質量、綜合利用、環境保護、節能減排、安全生產為重點,積極研究開發新技術、新工藝,為企業技術改造提供技術支撐。
五是圍繞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車等培育與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大重大關鍵技術研究開發力度,突破產業核心關鍵技術,推動重大科技成果應用,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
完善產業技術創新機制
業內專家表示,“十一五”時期,我國工業和信息化重點領域產業技術創新取得豐碩成果。通過自主研發和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部分重點行業所需裝備的技術水平顯著增強;攻克了一大批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和共性技術,部分領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重點行業的技術創新能力進一步改善,產業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加強。
但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認識到我國產業技術創新仍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一是以企業為主體的技術創新體系有待完善。企業尚未真正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產學研有機結合的技術創新機制有待形成,產業鏈上下游之間的技術創新結合不夠緊密。二是產業核心關鍵技術對外依存度高,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與產品少。三是技術創新投入不足。投入強度不足和投資分散的問題長期存在,特別是面向行業基礎技術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
“為此,我們必須加大財政資金對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發揮政策的作用,促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業內專家表示。
一是加大現有財政資金對工業和信息化技術創新的支持力度,重點支持產業急需的重大技術研發、產業關鍵和共性技術研究,以及鼓勵技術創新成果的產業化,引導地方財政、企業加大研發投入。鼓勵和支持企業加大對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和再創新的投入,加大技術創新成果產業化力度。
二是發揮政策引導作用,繼續發揮研發費用加計扣除、固定資產加速折舊等稅收政策的作用,促進企業加快技術創新,加快研究制定促進技術創新的新政策。對有利于推動產業技術進步及節能減排重大成果的應用和產業化給予資金獎勵。
業內專家同時表示,應進一步完善技術標準體系,倡導科技研究與標準研制同步進行;鼓勵企業、高校、科研院所承擔的產業技術創新項目積極開展國際合作,更多利用全球科技資源;加快建立多層次的適合產業技術創新實際需要的人才培養體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創造性的中青年科技人才,特別要培養重大技術研發和系統設計的領軍帶頭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