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廣網西安6月16日消息,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的“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經過四年艱苦攻關,最近在西安交大研制成功。我國高溫壓力傳感器產品長期依賴進口的局面從此將徹底改變。
耐高溫壓力傳感器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車等領域高溫環境下的壓力測量。如測量航空航天發動機燃燒室在啟動、停車、不穩定燃燒期間的各種瞬變壓強,從而掌握燃燒室壓強變化規律,為設計和評價發動機提供依據;測量石油化工領域各種反應釜、冶煉塔、采油井下的壓力,為安全生產、提高石油產量提供判據;測量能源動力、軍用火工品、汽車工業等在特種環境下的壓力等。這些領域對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的年需求總量約為4萬只,隨著國 民經濟和國防現代化的發展,高溫壓力傳感器的市場需求將以每年10%~32%的速率遞增。而常規的硅壓力傳感器只能在120℃以下進行壓力測量,超過120℃時,傳感器的性能會嚴重惡化以至失效,當傳感器遇到被測流體大于1000℃瞬時高溫沖擊時,敏感元件就會被燒壞,導致信號處理系統和電路失調。長期以來,美國、瑞士、英國等國外公司的耐高溫壓力傳感器產品壟斷了國際市場,我國高溫壓力傳感器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一直受制于人。
研制我國有知識產權的耐高溫壓力傳感器列入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后,西安交大蔣莊德教授率領課題組歷時4年努力,終于完成了這一高科技攻關項目。教育部日前組織專家對這一項目進行科技成果鑒定后認為,西安交大精密工程研究所利用MEMS(微型機械電子系統)技術,研制出的硅隔離耐高溫微型壓力傳感器,能在-30℃~250℃環境下進行壓力測量,可完成1000MPa以下任意量程范圍的壓力測量, 能承受2000℃瞬時高溫沖擊。該項目屬國內首創,有效解決了我國航空航天、石油化工、汽車工業等領域高溫環境下壓力測量的技術難題,解決了瞬時高溫沖擊下傳感器失效的難題,打破了國外同類產品對我國傳感器市場的壟斷,提升了我國這一行業的整體水平和國際競爭能力,具有很高的推廣和使用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