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工業報
我國的高端裝備制造業中,有90%的高檔數控機床依賴進口、有95%的高檔數控系統依賴進口,智能裝備的對外依存度也高達70%。還有大部分機器人和工廠自動控制系統依賴進口,工廠自動控制系統、科學儀器和精密測量儀器基本由國外壟斷。
2010年,我國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達到20萬億元,經濟總量已經位居世界第一,但其中高端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約1.6萬億元,占裝備制造業的8%左右。在我國裝備制造的三大產業中,機床工具業產值達到3922億元,但其高端產品比重只占30%;儀器儀表業產值3945億元,其高端產品的比重只有18%;比例最低的是通用基礎件工業,產值是4600億元,而其中高端產品的比重只占到5%。
兩組數據將我國裝備制造業“大而不強”的尷尬處境暴露無疑。日前,《中國政策論壇》邀請工信部領導、專家學者、企業精英共同探討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如何發展,業界人士一致認為,自主創新是發展我國高端制造業的必由之路。
戒備之心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表示,“裝備制造強國對于中國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是非常提防的。他們一方面在我們具有比較優勢的中低端產品方面用貿易保護措施來削弱我們的競爭力,另一方面在高端裝備制造業方面,不但越來越不愿向我們轉讓技術,而且仍然在高性能機床上對我們有嚴格的出口限制。為此,我們要有清醒認識,高端裝備制造業靠別人不行。”
據統計,2010年我國進口機械設備2553億美元,2011年預計會超過3000億美元。我國在高端裝備領域與國外差距還比較大。我國與日本機械設備進出口逆差高達500億美元,與德國逆差高達400億美元。
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總工程師吳勁風用親身經歷講述了美國封鎖我們的蠻橫勁。自1999年至今,美國政府一直通過國務院的ITAR(國際武器交易規則),禁止美國制造,包括含有美國部件的衛星用中國火箭發射,因為歐洲和包括日本公司在內的多數衛星制造商都至少采用部分美國部件,因此這實際上阻止了中國進入全球商業發射市場。通過多年的實踐,航天科技才通過與歐洲的合作打破這一封鎖。
工業和信息化部副部長蘇波表示,30年來,為什么我們引進技術,合資合作越來越困難?因為以前我們買的是國外二流、三流的技術。因此,現在要買肯定就買世界一流的技術。但世界上任何國家都不會把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賣給我們。我國工業經濟已發展到了較高階段,已經不能靠引進技術和合資合作來發展,必須立足自主創新、自主發展,這是我國從制造業大國向制造業強國發展的根本途徑。
卡脖之痛
蘇波指出,通過30年的發展,盡管我國裝備制造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在一些關鍵領域差距還很大。比如核電裝備里的關鍵零部件和控制系統仍然要依靠進口。還有燃氣輪機,其中最核心的高溫燃燒室,國外不但不賣給我們,連合資工廠都不在國內建,讓你永遠無法掌握其核心技術。
以最能體現核心能力和技術創新水平的專利數來說,以工程機械行業為例,美國卡特比勒公司有專利11000多個,國內的中聯重科只有500多個;以發電設備行業為例,法國阿爾斯通公司專利有12000多個,我國哈電只有300多個。上述數字說明我國許多裝備自己的核心技術很少,而專利少最核心的原因是技術創新能力差,而且創新意識也不夠。
工信部裝備工業司副司長李東表示,我國裝備制造企業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例平均為2%,而國際上的企業基本超過10%,有的達到30%。我國企業研發投入的60%是買軟件、買儀器,而歐美先進裝備制造企業60%的研發投入在設計、試驗等自主研發上。
我國核心基礎件的壽命和可靠性與國外對比,國產的壽命是國外同類產品的1/3或1/2。在海洋工程裝備方面,為大型海上石油鉆井平臺做配套的裝備,目前數量只占8%,價值只占3%。
蔡惟慈表示,從裝備制造業銷售收入來看,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一了,但高端裝備制造的實力,我們還不行。國際公認的高端裝備制造強國還是美國,德國、日本。美國在航空航天、燃氣輪機、工程機械和智能測控裝置方面;德國和日本在數控機床、數控系統和液壓件方面世界領先。另外,英國、法國、意大利、瑞士、瑞典等國家在高端裝備制造的局部領域也明顯超過我國。如瑞典的軸承、法國的核電裝備等。
“瓶頸”之多
蔡惟慈認為,裝備制造強國為什么能明顯領先我國,因為他們在戰略上非常重視高端裝備的發展,非常重視研發方面的投入,以此引領了高端裝備制造的方向。同時,他們非常重視核心關鍵零部件和智能測控裝置的發展。這些國家具有很強的大型成套裝備系統設計和系統集成能力,在關鍵領域掌握核心技術,掌握標準制定的話語權和整體設計的主動權。“以西屋公司三代核電AP1000來說。雖然第一套裝備是在中國制造,但設計和標準都是由西屋公司來制定,現階段,我們只能做個參與者。”
中國儀器儀表協會名譽理事長奚家成也表示,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瓶頸集中在核心技術缺失,同時,除產品開發是重要的瓶頸以外,還有三個方面值得注意:一是生產制造技術;二是關鍵功能部件和重要基礎件;三是先進的生產模式和信息化的全過程生產管理和全生命周期的管理系統。
中國商用飛機有限責任公司副總經理史堅忠認為,制約高端裝備產業發展的瓶頸很多,產業體系不健全也是個重要原因。現在表面上看是產品、企業的競爭,背地里實際上是產業鏈的競爭,我們國內完整產業鏈的構建還有很大的缺失。
為什么我們引進了那么多技術,而核心技術沒有突破?中國機械科學研究院總顧問屈賢明認為,“國家在裝備制造的戰略選擇和政策取向上出現了偏差,我們買技術有錢,消化吸收沒錢。
我國買技術花1元錢,在消化吸收上我們只花了0.26~0.36元,而德國是1∶3.3,日本是3~7倍。”
首臺之功
我國在高端裝備領域之所以能屢屢突破,首臺首套工程功不可沒。近年來,我國將裝備制造業自主化的關鍵問題———首臺(套)設備的使用提到了重要的位置,并提出建立鼓勵使用國產首臺(套)裝備機制。此舉對我國重大裝備制造業加快結構調整,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自主化水平,推動產業升級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與會專家強烈呼吁,高端裝備制造的發展,尤其要重視支持國產裝備的首臺首套的研發。
屈賢明表示,“高端裝備現在面臨首臺(套)應用難的問題。我們很多高端裝備制造難度比較大,技術含量比較高。用戶應用產品有很多顧慮。我們制造企業要把產品做到可靠還便宜,另外政策上還要有一些導向。”
濟南二機床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志剛認為,“制造企業與用戶的交流很不夠也是個問題,我在與沈飛和成飛老總交流時發現,很多設備我們能做,但由于信息溝通不夠,不了解用戶的需求。或者說很多用戶的注意力在‘外面’,我們需要機會。”
蘇波指出,我們國內確實存在制造和使用“兩張皮”的問題,這個問題在計劃經濟時代就存在,實際上制造和使用格局的形成有歷史淵源,到現在還存在,所以在國家政策里重點體現推動首臺首套的應用。
吳勁風希望在國內的采購中,尤其是財政撥款的政府采購要向國產設備傾斜。政策要繼續支持國有和民營的高端裝備制造企業走出去,在國際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副總經理吳強是“首臺(套)”的受益者,他表示,裝備制造業的發展離不開政策的支持,未來高端裝備產品更需要政策支持。在高端裝備制造領域,沒有品牌、沒有業績的制造企業是很難進去的。但中海油國內首臺3000米深水半潛式鉆井平臺“海油石油981”交給了我們,給了我們機會,加上國家的配套政策,我們才能把“海油石油981”干出來。“十一五”期間,企業的突破主要是政策的支持。
吳強表示,在“17萬立方LNG船”、“海油石油981”等高端產品的機電配套上還要突破,目前“海油石油981”的機電配套的自給率只有10%,高端產品的機電配套還要集國家之力。他呼吁,“國內企業要互相支持,如我們和齊二機聯合開發的船用曲軸,通過自己研發,以前進口要1億美元,現在國產化后成本降到了4000多萬元人民幣。”
裝備未來
我國裝備制造業如何突破發展瓶頸?蘇波給出答案是,不斷加大自主創新能力建設;政府要提供支持創新的條件;企業要聚集一批人才;高端裝備制造業要打造一批產業基地,如法國航空基地、美國休斯頓基地,日本豐田汽車生產基地都是可借鑒的樣本。
蘇波指出,作為七個國家制定的未來發展的戰略性新興產業之一,高端裝備制造業是最具有帶動性的產業。為促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發展,工信部協同其他部委,制定了高端裝備制造業“十二五”發展規劃,確定了未來發展的目標。
到2015年,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產值要達到6萬億元,到2020年,高端裝備制造業要占整個制造業的25%。“十二五”期間,工信部要繼續推動能源裝備、通信裝備、數控機床的發展。“十二五”期間,工信部要重點發展航空裝備、海洋工程裝備、軌道交通裝備、衛星制造裝備及應用、智能制造裝備等五大領域。
蘇波表示,工信部將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支持高端裝備制造業的發展。一是盡快明確高端裝備制造相關領域的發展戰略。盡快發布航空工業中長期規劃。盡快發布船舶、軌道交通、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能源汽車等“十二五”規劃。二是實施五大工程。三是支持通用零部件和控制系統等短板的發展。四是調整企業結構,通過兼并重組促進高端制造企業的發展。五是不斷完善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的政策支撐體系。(記者 陳祎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