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2年1月13日
編者按 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在調整和變革中發生了許多新的趨勢性變化,正在深刻改變著生產方式、產業發展形態和世界的整體面貌。如何把握這一新態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力量、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重要課題。
這些年來,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知識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國民財富的增長和人類生活的改善越來越有賴于知識積累和科技創新,世界科技創新日益顯現出新的態勢,科技競爭正在成為國際綜合國力競爭的焦點。對我國來說,這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如何把握這一新態勢,培育新的經濟增長力量、搶占國際經濟科技制高點,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這關系到我國能否在激烈的國際競爭中把握主動權和實現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這個大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
世界科技創新態勢出現新變化
◇ 科技創新的速度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進一步加快
◇ 世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不斷擴大
◇ 專利申請快速增加,專利制度不斷完善
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及其帶來的科學技術的重大發現發明和廣泛應用,發軔于上個世紀中葉。新世紀特別是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新科技革命的發展勢頭更加迅猛,世界科技創新態勢進一步出現新變化。
一是科技創新的速度和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步伐進一步加快。一些重要科技領域顯現發生革命性突破的先兆,物質科學、能源資源科技、信息科技、材料科技、生命科學與生物科技、生態環保科技等領域,都醞釀著激動人心的重大突破。與此同時,科技創新正在與新興產業發展更加緊密融合、互相推動促進,科學技術作為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更加突出,全球即將進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
二是世界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在不斷擴大。世界知識產權組織最新發布的報告顯示,當前企業知識產權的交易和許可活動日漸頻繁。從國際范圍看,特許權使用費和許可費收入從上世紀70年代的20多億美元增加到現在的2000億美元左右,增長速度之快遠超過了全球GDP的增長,知識產權交易所、經紀公司等新的知識產權中介機構紛紛出現,并成為服務經濟大發展中一個重要亮點。
三是專利申請快速增加,專利制度不斷完善。統計表明,這些年來,全球專利申請數增長較快,特別是在一些復雜技術方面,申請數量大幅增長。由于專利活動空前活躍,使得一些專利機構面臨相當大的壓力。
四是創新日益國際化。這集中反映在越來越多的跨國公司在不同的國家尤其是在一些發展中國家設立研發中心的速度加快,還體現在國際合作的科技論文及專利的份額不斷上升。
從歷史經驗看,經濟危機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化劑。危機作為一種強制力量,會迫使企業和經濟體加快技術創新和體制變革。正因為如此,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在致力經濟復蘇的同時,紛紛把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國家戰略,大幅度提高科技投入,加快科技事業發展,重視基礎研究,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轉化,開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比如,美國提出,要將研發的投入提高到GDP的3%這一歷史最高水平,力圖在新能源、基礎科學、干細胞研究和航天等領域取得突破;最近又多次提出美國科技的主攻方向,包括節能環保、智慧地球等。歐盟陸續推出一系列重大科教發展戰略規劃,宣布到2013年以前,將投資1050億歐元發展綠色經濟,保持在綠色技術領域的世界領先地位。日本重點開發能源和環境技術。俄羅斯提出開發納米和核能技術。2011年以來,隨著歐美債務危機的擴散蔓延,世界經濟原有的增長方式已經難以為繼。在這種情況下,更多地依靠科技創新來謀求發展新優勢,愈發成為大多數國家的共同選擇。
形勢逼人,不進則退。一個國家的科技競爭力決定了其在國際競爭中的地位和前途。面對全球科技發展新態勢,我們必須進一步增強緊迫感、危機感和憂患意識。要認識到,我國雖然已成為科技大國,但還不是科技強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科技發展還不能很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求。還要認識到,我國自主創新能力不強,產業技術水平偏低,基礎和前沿研究比較薄弱,科技體制同經濟和科技發展不相適應。更要認識到,隨著全球市場需求低迷成為常態,發達國家針對我國的貿易保護主義越來越突出,科技創新是突破貿易保護的重要途徑。
回顧歷史,中華民族有史以來就是富于創造的民族。遺憾的是,由于眾所周知的原因,近代中國屢次錯失科技革命的機遇,逐步從世界經濟科技強國的地位上淪落了。中國再不能與新科技革命失之交臂,必須密切關注和緊跟世界經濟科技發展的大趨勢,準確把握世界科技創新發展的新態勢,在新的科技革命中贏得主動、有所作為。
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主要國家搶占新一輪經濟和科技發展制高點的重大戰略。
尤其是在當前階段下,全球經濟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革。我國要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必須順應科技發展規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強自主發展能力。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抓住了戰后技術革命機遇,推動了新興工業的快速發展。其經驗值得借鑒。
深化科技體制改革
◇ 要在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上取得突破
◇ 要在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上取得突破
◇ 要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上取得突破
從我國的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外實踐來看,目前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還應重點考慮加快培育技術創新的主體,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和產品新技術發展創新最為敏感,具有其他各類創新機構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企業主導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才能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才能有效整合產學研力量,科技創新才會有強大的原動力,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也才會有質的改變,也才能有效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來看,技術研發創新也一般是由企業來主導,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當前,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面對的障礙還很多,需要在深化科技體制改革中來解決,關鍵要在三方面取得突破:
一是要在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上取得突破,支持企業承擔更多研究開發任務。過去政府科研項目、經費主要面向科研院所,而企業獲得的項目、經費相對偏少。這種格局需要改變。國家科技計劃要更多地反映企業重大科技需求,更多地吸納企業參與;在具有明確市場應用前景的領域,建立企業牽頭組織、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參與實施的有效機制。要發揮經濟、科技政策的導向作用,鼓勵企業合作研發關鍵共性技術,共同出資、共擔風險、共享成果,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聯合共建工程實驗室和技術研發平臺,鼓勵廣大科技人員以多種形式與企業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創新。
二是要在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上取得突破,充分激發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一方面,要通過全面落實促進技術進步的稅收激勵政策,引導企業把更多力量放在關鍵共性技術研發上來;另一方面,要通過進一步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保護和激勵機制、推進科研評價體系創新等方式,促進成果評價從重出論文向重解決生產實際問題轉變,健全利益分配機制,充分調動科研人員開展基礎性、公益性研究和解決生產實際問題的積極性。
三是要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上取得突破,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農業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目前,我國科技投入產生的大量科技信息和數據,基本處于分散、擱置、甚至流失狀態,沒有充分利用起來。一個關鍵原因就是科研設施和科研信息難以被企業“共享”。從這個角度看,強化企業在技術研發創新的主導地位,就要完善技術轉移機制,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交易制度,建立科研設施、信息共享平臺,提高科技信息、數據的利用效率,避免重復研究,從而提高國家和全社會科研投入產出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