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中國科技網 作者: 李禾
中國科技網訊 論文抄襲、篡改、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或拆分發表……近年來,我國學界的學術不端行為屢有發生。在12月22日舉行的《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2011年版)》暨中國學術文獻評價參考演示報告會上,中國科學文獻計量評價研究中心主任杜文濤說,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存在學術不端問題稿件比例呈逐年下降趨勢,但總量在上升。
同方知網技術有限公司學術不端檢測系統研究中心主任孫雄勇說,檢測對象為6000多家單位用戶,其中有4510家期刊編輯部;2009年檢測論文84萬篇,2010年檢測論文175萬篇,2011年截止到12月20日,檢測論文261萬篇。檢測發現“存在抄襲、一稿多投等學術不端問題的稿件正呈逐年下降趨勢,且下降幅度越來越大”。具體來說,2009年文字復制比超過30%的論文占全年上傳論文的13.1%;到2010年,該比例下降到12.7%;2011年,為10.7%。不過從2010年到2011年,正式發表的學術不端文獻總量在上升,由32萬上升到36萬篇。
杜文濤說,在評價2011年國內各學術期刊影響因子時,通過學術不端檢測,共排除了38萬條引文和被引,約占總引文的9%。
不過,孫雄勇也表示,還有很多期刊沒有使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部分期刊只根據“復制比”來判斷,也過于簡單化。制定一個既能得到普遍認可,又能定性判斷、有明確依據的學術不端行為界定標準,對提高檢測工作的效率和客觀性、準確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孫雄勇說,期刊論文學術不端行為檢測系統能自動檢測認定的類型為:剽竊、偽造、篡改、不當署名、一稿多投、重復發表、拆分發表等七大類,共34種表現形式。如“剽竊”包括直接使用他人論著中的文字和圖表;將多個來源文字、圖表拼接成自己的表述而不加注釋;未經許可使用他人未發表的數據資料等。
不過孫雄勇也表示,目前一些不法單位為論文作者“捉刀”,在論文發表前,先用學術不端檢測系統檢查,如果被系統認為是剽竊、偽造等,再通過字句等修改、調整來“躲避”系統的檢測。他說:“各單位應保管好自己的使用密碼,避免被別人盜用或濫用;我們也將進一步完善檢測系統,提高辨識力和準確性等。”(記者 李禾)
《科技日報》(2011-12-25 一版)(中國科技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