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新技術產業導報》,2012年1月9日
2011年是“中國制造”應該留下記憶的一年,一面是“中國制造”雄冠全球,另一面卻是“中國制造”在巨大生存壓力下的種種困境。全球制造業格局正在發生變化,“中國制造”正處于不進則退的時刻。
根據聯合國統計數據,按2011年年初匯率計算,2011年中國制造業產值已達2.05萬億美元,美國制造業產值為1.78萬億美元,中國繼2010年之后將繼續成為全球制造業產出最高的國家。
然而,作為全球第一制造大國,中國依然未能擺脫低端制造的困惑。由于仍處于世界制造業產業鏈中下游,我國制造企業對美貿易的價格貿易條件呈現惡化趨勢,這反映出我國單位出口商品交換能力減弱,出口的每單位商品獲得的貿易收益和貿易附加價值正在下降。
中國在對歐美貿易的貿易分配中處于失衡狀態。統計數據顯示,目前中國的資本占勞動比只是國際平均水平的1/5,是美國的1/10。資本收益率不僅顯著高于國際平均水平,也高于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高收益利潤緣何而來,很大程度上源于勞動力價格長期扭曲。
這些年,中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但高順差并沒有獲得高收益。按舊金山聯邦儲備銀行的計算,美國消費者支出的88.5%花在了“美國制造”上,其中包括占消費支出大頭的服務費用;而美國消費者支出僅有2.7%花在了“中國制造”上。
清華大學國際經濟研究中心的調查顯示,對美出口占中國對世界出口總額的比重從1989年的6.6%增長到2008年的17.7%,而美國對華出口總額占中國進口總額的比重卻從1989年的9.7%降到2008年的7.2%,因此中國的低端制造增長空間已經不大,必須向高端制造轉型。
國際金融危機正在迫使發達國家重新審視其產業結構,探索實體經濟再振興道路,鼓勵高端制造業留在國內。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報告預測,將有15%針對北美市場的美國企業從中國“回流”到美國。
這是一個不進則退的時刻。美國未來新的競爭優勢來自高端制造的重振,美國制造業正在利用巨大的創新優勢和全球資源的整合能力強勢回歸,“中國制造”該何去何從?
勞動力成本上升、人民幣升值以及環境、資源等瓶頸,意味著中國生產要素價格重估的開始,中國的低成本優勢將逐步消失。如果中國不能真正建立起創新基礎,不能盡快提高全要素生產率,又逐步失去低成本優勢,將會導致低端制造和高端制造優勢的雙重流失,這是中國經濟未來10年最大的挑戰之一。(作者系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副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