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日報》,2012年1月6日
這些年,在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的過程中,世界新科技革命發展的勢頭更加迅猛,由此引發的產業革命也初現端倪。對我國來說,這既是重大的挑戰,也是難得的機遇。如何在這場全球產業變革與結構調整中,搶抓機遇、迎接挑戰,不斷開辟生產力發展的新空間,創造新的社會需求,對于實現我國經濟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的發展,十分重要。
進入新世紀以來,在世界新科技革命推動下,世界產業和經濟格局在大調整大變革之中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趨勢。突出表現在,許多重要科技領域都已經取得或正醞釀著重大突破,科技知識創新、傳播、應用的規模和速度不斷提高,與新興產業發展的融合更加緊密,科學研究、技術創新、產業發展相互促進和一體化發展趨勢更加明顯,一系列重大科技成果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與能源資源科技、信息科技、生物科技等相關的新興產業迅速興起,全球正在步入一個創新密集和新興產業快速發展的時代。
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危機往往是新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催化劑。這次國際金融危機爆發以來,世界各國尤其是發達國家非但沒有放松對新產業的培育、減少對新科技的投入,反而對本國科技和產業發展進行了新的部署,采取了更加有力的措施,展開了新一輪搶占科技和產業發展制高點的競爭,重點發展戰略高技術及其產業。在剛剛過去的一年里,這一趨勢更加明顯。
眼下,我國產業整體上還處于國際產業鏈的低端,如果不能緊緊把握住這次世界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大趨勢,搶占先機,就會拉大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增長出現了一個西方經濟學家所稱的“黃金時代”,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因為美國抓住了戰后技術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推動了新興工業的快速發展。這個經驗很值得我們借鑒。
發展先進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是世界各國的共同做法,也是在全球產業變革中必爭的高地。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重大技術突破和重大發展需求為基礎,是新興科技和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既代表著科技創新方向,也代表著產業發展方向,對未來經濟社會發展具有重大引領帶動作用。當前,我國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具備許多有利條件。這個有利條件不僅來自于新科技革命創造的強大技術支撐;也來自于在相當多新興產業面前,我國與發達國家都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甚至在某些領域還是超前的。各地區各部門一定要抓住機遇、乘勢而上,動員全社會力量,形成合力,盡快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抓出成效。
運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對于能否在這一輪產業變革中贏得主動,同樣至關重要。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無論是擴大就業還是改善人民生活,都不能沒有傳統產業。千萬不要以為有了戰略性新興產業就可以忽視傳統產業。而是應借科技革命和產業革命的機會大力提升傳統產業。傳統產業只有與科技緊密結合才有出路。特別是前沿技術的突破、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傳統產業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展示了光明前景。
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決定產業發展能力和水平,只有科技創新占據制高點,產業發展才能占據制高點,才能在這輪產業變革中搶占先機。從我國的科技發展的實際情況和國外實踐來看,目前提高我國科技創新能力和水平,應抓緊考慮加快培育技術創新的主體,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引導資金、人才、技術等創新資源向企業集聚。在市場經濟中,企業作為生產經營的市場主體,直接參與市場競爭,對產業和產品新技術發展創新最為敏感,具有其他各類創新機構無法替代的地位和作用。只有企業主導技術的研發和創新,才能加快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應用,才能有效整合產學研力量,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相結合的技術創新體系才能真正建立起來,科技創新才會有強大的原動力,自主創新能力不足的狀況也才會有質的改變,也才能有效解決科技和經濟“兩張皮”問題。從發達國家走過的路來看,技術研發創新也一般是由企業來主導,企業既是技術創新的主體,也是技術創新的投資主體和科技成果轉化的主體。
當前,真正建立企業主導產業技術研發創新的體制機制,關鍵應考慮在3個方面取得突破:一是要在改革科技計劃支持方式上取得突破,讓企業承擔更多研究開發任務。二是要在建立有效的創新激勵機制上取得突破,充分激發企業和廣大科技人員開展科技創新的活力和動力。三是要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上取得突破,促進企業之間、企業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之間的知識流動和技術轉移。在這些方面,需要研究的問題還很多,亟待多下些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