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 證券時報
新年伊始,國家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圍繞著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的種種之舉吸足了人們的眼球。從雙方開始的爭執到最終的握手言和可以看出,目前就中國制造業經濟評價指標,官方、民間和外資機構正在爭奪經濟數據的“話語權”。
PMI是國際上通行的宏觀經濟先行監測指標體系之一,對國家經濟活動的監測和預測具有重要作用。目前,PMI儼然成為了世界經濟運行活動的重要評價指標和世界經濟變化的“晴雨表”,作為國際通行的經濟監測指標體系,許多國家通常用來分析經濟走勢、幫助進行各種投資決策、進行階段性研究預測等,已成為政府、銀行、企業、各類金融投資機構以及財經媒體廣為應用的重要信息之一。因此,建立中國的PMI體系,對于完善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監測體系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
隨著PMI指數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無論是統計局還是像匯豐銀行這樣的外資金融機構,也都對此給予了厚望。但PMI是抽樣調查而非普查,這樣由兩組不同數據得出的數值必然會有區別。兩個PMI指數的存在無疑會對宏觀經濟走向的把握徒增難度。
而此次統計局和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更是宣稱要對PMI指數推行改革,擴充樣本、調整樣本結構。根據其公布的樣本數量分布中大致是:60%多是大型企業,20%多是中型企業,10%左右是小型企業,改革后官方PMI指數樣本更加廣泛、全面,也更加權威,中國也將在數據上掌握更多話語權。
中國要在經濟數據上掌握更多的話語權,也要在統計口徑上為自己爭得更多主動權,提高公信力。“數據打架”廣泛存在于中國的經濟活動中,車市銷量、車型油耗、企業盈利,不同的部門就會有不同的說法。中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既是生產國、消費國和貿易國,客觀上需要一個體系健全、機制完善和功能有效的數據與指數。
據記者了解,在我國發布汽車產銷數據的有3個機構,分別是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全國乘用車市場信息聯席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但是,這3家機構的月度數據基本沒有一次是吻合的。最極端的例子出現在2010年上半年,“中汽車工業協會”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在統計上半年銷量后的數據差距竟然達到183萬輛!
企業盈利也上演過“數據打架”,從發改委披露的數據看,去年前9月整個煉油行業凈虧損11.7億元,這一數據與兩大石油公司前9月煉油虧損645億元的巨額數據相差甚遠。此前,中石油與中石化的財報顯示,前三季度煉油業務虧損分別達到了415億元和230.9億元,總計645.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