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制晚報
本報訊(記者 王進雨 實習生 高小娟)日前,全球最大的辦公外包服務提供商雷格斯(Regus)發布調查報告指出,與業務集中在本國市場的企業相比,從事國際業務的企業取得了更為出色的業績。
不過,這個調查結論卻不適用于中國企業。報告稱,目前中國企業賺錢的重心還是國內市場。
此次雷格斯對全球12000多家企業進行了調查,37%的中國企業表示,海外擴張的最大障礙在于很難在國外建立實體網點。此外,66%的企業表示,由于對海外業務發展的速度沒有底,因此在海外擴張時所需的物業投入多為短期投資。
在已開展國際業務的中國企業中,72%的企業準備進一步擴大業務;而對于業務主要集中于國內市場的企業,有53%的企業也準備在未來幾年內開拓海外市場。
雷格斯于1989年成立于比利時布魯塞爾,總部設在盧森堡并在倫敦證券交易所上市。
●記者追訪
租金及辦公成本已成企業大負擔
今晨,雷格斯總裁Filippo Sarti接受《法制晚報》記者采訪時指出,目前隨著國內商品房價格越來越高,租金及辦公成本已經成為中國企業很大的負擔。
他指出,據IDC咨詢公司預測,到2014年在亞洲約有7億5千萬的“移動辦公人員”,這些人主要包括營銷、國際管理、新聞媒體公關等工作人員。文/記者 王進雨
底牌時刻:中國企業海外收購可能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來源: 財經國家周刊
對于真正有心進行海外收購的中國企業而言,當下可能更需要眼光和耐心
記者 李航 郭璐
2011 年12月一個周末的傍晚,倫敦金融城附近某高檔餐廳內,一位歐洲男子,身著阿瑪尼西裝、英語中隱約透露著西班牙口音,正與對面另一個與他穿著打扮相仿、一口流利倫敦腔的亞裔男子談論著一樁“東方生意”。
如果仔細傾聽他們的談話內容,諸如“中國企業(China enterprise)”、“并購(acquisition)”、“歐洲資產出售(Euro asset sales)”之類的單詞會不時敲擊你的耳鼓。
這位有著西班牙口音的歐洲男子,是一家瀕臨破產的西班牙建筑商的財務高管。此刻,他正急于向亞裔男子尋求來自中國的資金支援。后者,則是一位有著“中國資本”背景的私募基金經理。在這場相互博弈的游戲里,西班牙財務高管手上的籌碼是該國某油企約10%的股份,而亞裔私募基金經理的王牌,則是中國國有的某大型能源企業。
揭開底牌的時刻到了。
亞裔私募經理拋出一個附加條件,“我們還要一個董事會席位”。5分鐘后,對方艱難地回應道,“可以考慮”。
歐洲資本市場上,這樣的一幕不是個案。在這個市場上,以“歐豬五國”為代表的歐洲資產,正在為解決債務危機而尋找下家,而中國買家正被他們視為“座上賓”。
此前,面對來自東方的“中國騎士”,渴望資金的歐洲還在徘徊猶疑——文化的沖突、商業規則的碰撞,令部分國家對中國買家心存芥蒂:中國式收購盡管盤活了其瀕臨財務危機的企業,是否也意味著中國以經濟手段獲得了某種形式上的話語權?并購案是否會被描述成經營多年的名譽砰然倒地的公眾性事件?
而今,形勢已開始發生微妙變化。“歐洲開始成為中國大陸企業海外并購的重要目的地之一,與歐洲目前的經濟問題、人民幣匯率變化,歐洲部分國家對中國更開放,以及歐洲企業規模較小中國企業更能接受有關。”普華永道在其最新報告中如是研判。
是最佳時機嗎
新年伊始,一場收購簽約儀式在濟南舉行:山東重工濰柴集團公開宣布收購全球豪華游艇巨頭——意大利法拉帝集團。山東省省長姜大明、法拉帝集團董事長諾貝托-法拉帝(Norberto Ferretti)、濰柴集團董事長譚旭光集體亮相簽約現場。
濰柴集團以法拉帝巔峰價值的五分之一的價格完成收購:即提供1.78億歐元的股權投資,1.96億歐元的貸款額度,總計3.74億歐元取得了對法拉帝的絕對控股。雙方協議將使法拉帝的債務從6.85億歐元減少至1.16億歐元,還可另外獲得1.8億歐元的融資。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梅新育認為,與濰柴聯姻,可謂一筆雙贏的買賣:“中國企業能夠得到一流的技術、品牌聲望,并將這些優勢與中國制造的優勢結合起來,實現自身的跨越式發展;意大利方面可以得到進入增長最快的大市場的更好保障,而且有望通過生產環節向中國國內轉移而降低進入中國國內市場的關稅負擔。畢竟,中國游艇市場正在快速升溫。”
“通過收購法拉帝,濰柴也可將其業務向下游拓展,將濰柴的核心業務——發動機打入游艇市場。”國金證券的機械行業分析師告訴記者。
這是2012年中國企業第一場引人注目的海外收購。與此同時,一些中國企業、還有近年凸現的中國富人階層,也在觀望歐洲的一切:那里有不少與法拉帝品牌齊名的世界知名企業,在債務危機陰霾下,面臨法拉帝相似的問題——市場需求銳減,銀行信貸收緊,企業運營下去亟待資金。
風向的轉變,直接來自日益嚴峻的經濟形勢。
1月13日,國際評級機構標準普爾下調法國等9個歐元區國家的長期信用評級,并稱歐元區主權債務危機將進一步蔓延。“歐債危機不再局限于小國,已經波及到大國。”倫敦經濟研究機構Capital Economics的經濟學家喬納森 洛因斯說。
再不想辦法,歐洲經濟的險情恐怕會進一步加重。
歐洲決策者們深知,隨著該區域經濟深陷衰退泥沼,基于信用的金融債產品早已不能進入各路買家的法眼。
“從前歐盟賣的是信用,現在歐債危機擴大,金融債已經賣不動了,歐洲能夠出售的只有實在的資產,比如能源和技術。”一位熟知歐洲市場的業內人士對本刊記者說。
梅新育分析認為,為了改善財政狀況,以“歐豬五國”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愛爾蘭、意大利為代表的歐洲重債國家,大規模實施國有資產私有化勢在必行,且不止一個重債國家主動瞄上了資金充裕的中國。
希臘、西班牙、葡萄牙政府均已同中國政府接洽,希望中方并購、參股其石油天然氣、電力、航空、鐵道、港口、郵政、金融等戰略性企業。意大利等國也正在步其后塵。
同時,危機使得不少歐洲企業陷入困境,其資產定價下降,流動性緊張,從而使企業主動尋求外部投資者參股甚至收購控股權,其中一部分資產也會成為中國投資者競逐的目標,包括在其母國、第三國的資產,也包括在中國的投資資產。
普華永道報告指出,2011年中國投資者在歐洲發生的并購數量銳增,從2010年的25宗增加到44宗;相比之下,在北美洲發生的并購數量僅從前年的52宗增至57宗。
更長遠的眼光
對中國資本力量而言,機會仿佛就在眼前。
中國社科院歐洲研究所副所長羅紅波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分析認為,中國企業向歐洲投資,可以借助歐洲中小企業的豐富銷售經驗來提高自己。比如意大利,其中小企業不同于美國、日本,后者是從屬大企業,等大企業簽單回來再與之分配。
意大利小企業的自主性很強,往往直接參與博覽會,然后拿到訂單就在地區周圍產業鏈分配,業務就做起來了,其在市場營銷方面的經驗非常豐富。
梅新育則建議,中國企業可投資歐洲流通環節,包括制造業企業設立銷售子公司,或是收購當地流通企業,借此提高出口價格,穩定訂單,進而提高國內產能利用率。也可以收購歐洲品牌,選擇國內銷售市場增長較快的商品,收購其歐洲生產者。另外也可以投資歐洲基礎設施領域。
時下,一些膽大的美國投資者正在低價搶購大西洋彼岸的公司債券。其中一些投資者所買的是歐洲公司的垃圾級債券。還有一些人甚至說,希臘的銀行發行的債券也是有錢可掙的。中國企業投資可否嘗試投資公司債?
中信銀行的劉維明認為,當前歐洲利差很高,公司債的收益率也很高,價格很低,如果今年歐債問題出現緩解,會出現公司債的反彈,價格出現回歸。之前歐洲債危機,經濟衰退在債券收益率有點過度的反應,因此有些公司債的投資價值已經開始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