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南方都市報
上世紀90年代以來,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幫助降低了美國的通脹,消費者降低了采購成本。這使得美國得以將利率維持在較低水平,以促使經濟更快增長。隨著中國工資水平的上漲,人民幣不斷升值,中國企業生產的商品成本持續走高。今年1月,中國出口美國商品價格同比上漲了3.9%,究其原因,是大宗商品價格在上漲。也有人認為,中國人工資的上漲以及人民幣的升值似乎是主因。
據美國商務部的統計,美國2011年進口了價值399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中國向美國提供了78%的鞋類商品、71%的領帶、55%的手套、50%的女士和嬰兒服飾、90%的家用拖鞋。
美國一位鞋業公司的總裁認為,過去美國零售商讓中國企業降低價格比較容易,而現在這樣的局面已“顛倒”了,最終美國消費者將為此埋單。
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的降溫對出口商品價格增長暫時能起到一些緩解作用,但是中國已經達到一個很難遏制勞動力成本上升的發展階段。有人算過一筆賬,考慮美國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廣州、上海等地工人工資,僅比美國一些人力成本低的州便宜30%。由于工資在總成本中占約20%至30%,在考慮庫存和運輸之前,中國生產的商品只比美國生產的商品便宜10%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