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過多年的聯合攻關后,南水北調工程成套設備研制項目在五大領域獲得重大突破。8月14日,水利部和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在京共同主持召開了“十五”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計劃―――南水北調工程成套設備研制項目驗收會。水利部科技委名譽主任委員索麗生、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副秘書長隋永濱與水利部規劃計劃司、建設與管理司、南水北調規劃設計局等部門及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等單位的代表和專家參加了會議。隋永濱表示,通過該項目的攻關,圍繞水利建設重點,依托國家重點工程,通過引進技術,消化吸收,自主創新,提高了我國水利裝備的水平,縮小了與國外先進水平的差距,填補了空白,替代了進口。
據介紹,國家重大技術裝備研制計劃是國家重點科技攻關計劃的一部分,其中南水北調工程成套設備研制項目由水利部和機械工業聯合會共同主持,這也是水利系統承擔的首個重大技術裝備研制項目。
在國家有關部委的大力支持下,水利系統和裝備制造業通力合作,該項目經過三年的認真準備和反復論證,對于國內基礎薄弱、短期無法解決的關鍵技術,采用與國際廠商合作、技貿結合或樣機引進等方式解決;同時充分發揮國內技術優勢,引導企業與有實力的科研院所和大專院校合作,增強技術創新能力,努力解決各項關鍵技術。該項目共設置5個課題,19個專題(后調整為22個),參研單位49家,項目計劃資金總投入2.08億元。最終,自主研發成套設備17臺(套),新產品45項,獲得專利22項,其中發明專利2項。
尤其是針對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需要的重大技術裝備,該項目在大型低揚程水泵、大型渠道施工、深埋長隧洞施工、水資源實時監控與管理和其他大型水利工程施工技術與設備等五大方面開展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
大型低揚程水泵水力模型裝置、自動控制系統研究方面:結合東線工程實際需要,開發出導葉式混流泵計算機優化設計軟件,提出了預測泵站原形機組性能的新方法,研制出導葉式混流泵(比轉速500)、立式軸流泵(比轉速600、850、900)、貫流泵(比轉速900、1200)水力模型裝置,基本覆蓋了東線泵站泵型需求范圍,經水利部組織的“南水北調工程模型同臺測試”驗證,性能指標比較優越;研發的泵站現場監控保護設備在城市排澇、農業灌溉等方面得到應用,實現了泵站站內管理、現場監控、遠程調度信息綜合管理。
大型渠道施工機械技術與裝備研制方面:研發了大型渠道混凝土攤鋪機械化施工工藝、布料、振動、碾壓成型及施工設備控制技術;研制出多種規格的渠道混凝土攤鋪成套設備;研究了大型渡槽機械化現澆造槽與預制架槽施工工藝技術和成套裝備技術,為提高我國大型渠道施工工藝技術水平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深埋長隧洞施工技術與裝備研制方面:研究了全斷面巖石掘進機(TBM)主機主參數間的內在規律,完成了主要部件、液壓系統和電氣系統、控制和導向系統的轉化設計,初步形成了TBM主機設計技術體系,掌握了大直徑掘進機主要部件的加工工藝和裝配技術;研發了基于鉆機的超前地質預報儀和基于聲波反射法的TBM施工短期預報儀,提高了我國TBM施工超前地質預報技術水平;完成了后配套系統的設計方案,并開發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輔助決策系統。
大型水利工程施工裝備方面:解決了泵送三級配混凝土的關鍵技術,研制出的設備已在工程中得到應用;研制成功了集深層攪拌與高壓噴灌兩種工藝為一體的深層攪拌成墻設備(最大施工深度50米)、單吊點雙驅動高揚程固定卷揚式啟閉機(揚程85米)、超大型(2×6立方米)強制式預冷混凝土拌和樓;研究了30噸纜機設計技術,解決了塔帶機及高速皮帶供料線的主要技術難題。
水資源優化配置管理系統建設方面:構建了平原河網地區區域性水資源優化配置管理平臺;攻克超聲波時差、聲學多普勒、流速面積法等水量實時監測裝置關鍵技術,實現了輸水河道、渠道實時流量信息無人自動采集,為水資源遠程調度提供了技術保障;研制出溶解氧、溫度、濁度、氨氮、總有機碳、高錳酸鹽指數、總磷、總氮、化學需氧量等11項系列水質自動監測儀和水質實時監測數據管理系統,打破了國外水質實時監測技術產品對我國的技術壟斷,為形成完整的水資源管理技術支撐體系奠定了基礎。
與會專家認為,該項目實施結果表明,研究內容與攻關目標符合立項要求,技術路線正確,基本完成了規定的研制任務,為南水北調等大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所需要的重大技術裝備作了基礎性、開發性、創新性的工作。
有關水利專家表示,中國水利事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在技術研究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尤其在泥沙研究、高壩設計和大型樞紐建設等方面已經處于國際領先地位,但水利技術裝備卻大大滯后于水利科技的進展,在許多領域仍需大量進口國外儀器和設備。南水北調工程成套設備研制項目的實施,帶動了一大批新型關鍵設備的研發成功,大大豐富了我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的設計、施工手段。
信息來源:中國工業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