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鋼企網
導讀:在今年的“兩會”政府報告中,溫家寶為2012年中國經濟設定的一系列目標包括:GDP增長7.5%,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城鎮新增就業900萬人以上,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進出口總額增長10%左右,國際收支狀況繼續改善。
中國鋼企網 錢宇花 綜合報道 今年“兩會”,恰逢政府換屆在即,從而使得本次政府工作報告顯得格外的引人注目。這一次,政府工作報告放棄“保八”慣例,增長目標改弦更張為7.5%,不免令世人感到詫異。
外界紛紛發表對此看法,有分析認為,此舉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到了一個新的分水嶺,不再單純追逐名義增長速度,轉為尋求更合乎理性的有效發展。但同時,應該看到的是實現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目標,也需考慮諸多因素。
眾所周知,經濟增速目標是預期性的而非約束性的,經濟增速的預期目標與實際經濟增速并不是一回事。會上有代表梳理了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增速的年初預期目標,縱觀往年,從2001年到2004年,除了2002年沒有明確提具體值外,都設定為7%左右。從2005年到2011年,都是8%左右。這一設置與五年規劃之間存在銜接關系,“十二五”規劃經濟年均增速目標比“十一五”下調了0.5個百分點。而從近年來中國經濟實際增速看,均大大高于年初預定目標。2009年中國經濟實際增速為9.2%,2010年為10.4%,2011年為9.2%。
由此可見,要實現當下的7.5%的經濟增速目標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GDP7.5%:八年首降為哪般?
適者生存,穩中求進
有專家指出,“從2005年起,每年中國經濟增速預期目標都設定在8%左右,今年是8年來第一次調低。”這其中的重大變化是顯而易見的,外界有提出疑問:往年8%左右的預期目標,為何在今年降至7.5%?
有政府官員指出,今年GDP增速調低,表明政府正在努力適應形勢變化,力求穩中求進。“把經濟增速目標略微調低,適應了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的變化,體現了‘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全國人大代表、湖北省統計局副局長葉青說。
中國經濟發展的歷史經驗表明,經濟增速過快,或過于追求速度,往往“蘿卜快了不洗泥”,造成高耗能行業迅猛擴張,經濟結構惡化,物價快速上漲。
本次政府報告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略微調低,主要是要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引導各方面把工作著力點放到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切實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上來。
對此,全國政協委員、商務部原部長助理黃海分析認為,“適當調低增速目標更多的是導向,引導地方政府不要過度追求速度,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留有空間。”
經濟增速不是發展的最終目的。中國的發展,需要保持一定的經濟增速,但這并不是全部。經過改革開放30多年的實踐,人們對經濟增速的看法更加客觀、全面。
“經濟發展說到底是為了人的發展,經濟增長應該最終惠及民生,改善民生一定要與經濟增長同步。”來自山東省淄博市基層社區的劉榮喜代表強調,應當把更多精力放在改善民生上,重點解決養老、醫療、農民工等問題。
為未來改革預留空間
為破除對GDP的迷戀,經濟學家們多年來一直呼吁降低增速目標。GDP首降,既是對經濟增長下滑前景的認可,實質上也有利于為各地政府經濟增長目標降調子;不僅為經濟結構調整留下政策空間,也部分減輕了中國政府的工作壓力。
有分析指出,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略微調低,主要是要與“十二五”規劃目標逐步銜接,以利于實現“更長時期、更高水平、更好質量發展”;而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控制在4%左右,是綜合考慮了輸入性通脹因素、要素成本上升影響以及居民承受能力,也為價格改革預留一定空間。從幾組數據來看,政府經濟上的求穩與務實心態可見一斑。但是更有余地的經濟目標,確實也為未來改革預留了施展騰挪空間。
GDP首降:機遇與挑戰并存
GDP首降,意味著中國未來的經濟政策層面要發生巨大的變化,比照往年,GDP降速目標雖定,但是否能夠達到,還有許多不確定因素。
國內外新機遇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目標的下調,會在國內外帶來新的機遇。
有分析認為,中國放緩經濟增速意味著一個更多依賴消費支出的中國,這可能會造成更少的污染、減輕全球對環境的擔憂,并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這一轉變還可能提振美國、歐洲和其他更富裕的國家生產的軟件、娛樂產品、旅游、高科技產品和服務的進口。
分析人士說,2012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目標定為7.5%,這顯示出政府最高層力爭實現的經濟發展方向。
首降目標“遭遇戰”
通貨膨脹4%的目標
關于報告中通貨膨脹4%的目標,雖然很多人表示質疑,但有分析認為,實施起來難度并沒有外界預期那么大。中國的通貨膨脹問題,更多是源于收入分配與貧富不均等經濟之外的問題,并不是單純的物價漲跌。另外,如果以周期來考察中國經濟,目前它正處于新一輪主動去庫存周期階段,剩余產能突出,未來許多投資項目投產之后還會增加產能,這些都有利于降低通貨膨脹。進一步看,往往領先CPI指數的PPI(生產者物價指數)已經從數月前的7%以上猛降至上月的0.7%,并且未來很可能將跌入負值區,也預示著未來CPI的壓力也將得到釋放。
進出口總額增長10%的目標
報告中提出:進出口總額增長10%。針對這一目標,完成則有一定風險。分析指出,從此前10年來看,中國出口平均增速達到20%以上,10%的年目標似乎不算高。但此一時彼一時,10年來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最近幾年,基本面情況或許已經有所不同。
整體而言,全球發達國家經濟仍舊處于去杠桿化、再平衡過程中,對中國出口的容納空間有限,出口形勢增長今年難言樂觀。外圍環境惡化之下,人民幣匯改問題應該慎重,尤其有必要降低人民幣升值步伐,甚至考慮實質性穩定人民幣幣值,否則,10%的出口增速目標有可能落空。
中國大宗商品超級周期“遠離”
有分析指出,今年中國的經濟增長目標降至7.5%,這一轉變或許將給澳大利亞和巴西等因中國對大宗商品的火熱需求而繁榮起來的國家帶來深遠影響。
經濟增長目標下調意味著中國領導人已經對較為緩慢的經濟增長感到安心,不打算像過去那樣通過政府主導的投資來刺激經濟,而是計劃讓出口導向型經濟增長模式順其自然地發生轉變。轉變經濟增長模式是中國宣傳已久的一項舉措。
這種轉變會產生怎樣的后果取決于北京方面能夠從多大程度上妥善地管理這一轉型過程。中國的貿易伙伴勢必將受到不同形式的影響。基礎設施、電力和出口領域的投資減速可能意味著鋼鐵、水泥、石油和其他大宗商品進口增長放緩,進而可能對巴西、中東產油國、澳大利亞和其他主要大宗商品供應國帶來沖擊。
對此,瑞士信貸分析師陶冬說,我們認為中國大宗商品的超級周期已經過去了。(文章部分信息來源于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