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科發展是科學發展和技術進步的重要基礎,是國家科技競爭力的重要體現,對于推動科技創新至關重要。
近日,中國科協副主席、中科院副院長李靜海院士為公眾“細說”了我國空間科學、地理科學、環境科學、生態學、昆蟲學等23個相關學科的的發展狀況,并清晰“勾勒”出了未來這些學科發展的四大趨勢——交叉融合是歷史必然、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原始動力、強化基礎研究是戰略關鍵、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是智力支撐。
23個學科發展現狀
“自主創新能力得到進一步提升;基礎研究得到進一步加強;應用研究支撐效應顯著。”李靜海用三句話總結了23個相關學科近年來的總體發展狀況。
隨著人類空間活動日益頻繁,航天工程和深空探測成為國際重大科技競爭熱點領域。談到在這一領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李靜海介紹,近年來,我國在空間天文學、空間物理學、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遙感研究等領域均取得重大進展。
“以月球科學為例,‘嫦娥一號’、‘嫦娥二號’探測成果豐碩,探月工程正進入‘落’地階段,實施探月二期和三期工程、加緊載人登月成為重要任務;今年2月6日,我國發布了‘嫦娥二號’月球探測器獲得的7米分辨率全月球影像圖,這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分辨率最高的月球全影像。該影像圖總數據量約800GB,影像色彩一致,層次豐富,圖像清晰,對深入研究月面細致形態和月球結構,對月球探測與開發將發揮重要作用。”
未來趨勢及特點
未來學科發展的趨勢會如何呈現?
交叉融合是歷史必然、國家戰略和社會發展需求是原始動力、強化基礎研究是戰略關鍵、創新人才隊伍建設是智力支撐——這是李靜海為聽眾所做的描述。
李靜海特別談到了強化基礎研究:“基礎研究是科學之本、技術之源,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重要前沿。加強基礎研究對于提升各學科的原始創新能力和長遠發展能力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我國相關學科基礎研究的重要進展對學科創新起到了重要的促進作用。”
他舉例,基因組學是進行生物遺傳、生理、進化及病理等研究的重要基礎。我國在黃瓜、白菜、馬鈴薯等蔬菜作物,人參、金蟬花等珍稀中藥材,鵝、朱鹮、鯉魚、石斑魚等動物全基因組測序研究中取得重大進展。在園藝學領域,繪制了這些作物的全基因組精細圖譜,將全基因組編碼基因定位在染色體上,并在此基礎上研究解決了葫蘆科植物染色體進化的難題,揭示了馬鈴薯自交衰退的基因組學基礎,發現了薯塊生長發育和抗性重要基因。
三點啟示
深入分析學科發展趨勢,能給我們什么啟示呢?李靜海談到了三點。
啟示之一——重視超前研究學科發展演化規律。“為促進學科自主創新、加速發展,需要更加重視學科發展規律的超前研究,在尊重學科發展演變延續性的基礎上,強調學科發展的前瞻性,提升學科頂層設計、戰略謀劃的能力。”
啟示之二——以問題為導向促進學科交叉融合。“在解決科技發展前沿問題以及影響國家經濟進步、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大問題過程中,相關學科的各類資源會以多種方式產生新的生長點,萌發新學科。”
啟示之三——對知識體系深入分析以推進學科變革。“系統、深入地分析和研究現有學科知識體系,從而推進學科理性發展和變革,強化推動新興學科萌芽、促進優勢學科發展的內在動力,進一步凝聚研究力量,在重點方向和關鍵領域取得新的突破。”(光明日報記者 胡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