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stdaily.com 2012年04月11日來源: 中國科技網作者: 劉莉
中國科技網訊 中華醫學會雜志社社長游蘇寧在偌大的白色簽字板上鄭重寫下自己的名字。4月10日上午,數百位和他一樣的科技期刊負責人在京聯合簽名發布《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關于加強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營造良好學術氛圍的聯合聲明》。
近年來,我國科技界出現的學風浮躁、學術不端等現象,同時影響著我國科技期刊的發展。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主辦的千余種科技期刊,期望通過加強行業自律,推動科技期刊成為科學道德的維護者和良好學風的建設者。
“被投訴的學術不端大多與期刊論文有關”
中科院院士、浙江大學校長楊衛在今天同期舉行的“中國科協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集中宣講”活動現場,向與會者提供了浙江大學2008—2010年學術不端投訴調查的一組統計數據:被投訴教師27人,15人被投訴原因與科技期刊論文有關,占55.6%;被投訴附屬醫院醫生9人,100%與科技期刊論文有關;被投訴的16位研究生中9人與科技期刊論文有關,占56.3%。
“數字顯示被投訴的學術不端行為大多與科技期刊論文有關,浙江大學是這樣,其他的學校應該也是如此。”楊衛說,正因為這樣,科技期刊應該是科學道德建設的主陣地。
我國現有科技期刊5300多種,其中科協系統主辦的科技期刊超過三分之一,達2200余種,由中國科協所屬全國學會主辦的科技期刊達1050種,在全國期刊發展中發揮著示范和引領作用。中國科協副主席、書記處書記程東紅介紹說,此次開展科技期刊科學道德規范集中宣講和發布聯合聲明,正是希望科技期刊在科學道德和學風建設中擔負起不可替代的責任。
國際期刊對學術不端懲戒力度加大
科技期刊的有效懲戒被認為是抵制不良學風的重要手段。科技期刊是科研成果接受科技界和社會監督的重要途徑。國際通行的做法是,已經發表在科技期刊上的論文,如果存在學術不端問題,將以發表公開聲明的方式予以撤稿。
據統計,過去20年來國際學術期刊撤稿率增加10倍左右,對學術不端行為懲戒的力度也在逐步加大。比如,英國的學術雜志同資助科研的基金會和各研究機構一道,參與對過錯方的處罰,學術造假者被揭露后,不僅會在同行間聲譽大跌,科研資金來源也會成為嚴重問題,其學術生涯有可能就此完結。
近年來,我國科研人員也能感受到國外知名科技期刊對學術不端懲戒的力度。
浙江大學附屬邵逸夫醫院一位醫生將一篇論文投往斯普林格系列雜志,之后不久浙江大學醫學部主任收到雜志審稿人來函:該醫生論文中一張圖片為剽竊他人已發表圖片,因此審稿人決定向斯普林格出版社申請,其旗下1000多種期刊以后拒絕刊登來自浙江大學所有論文。
楊衛講起這件事仍然心有余悸,之后他們迅速與出版社聯系,向其通報學校的處理決定,最終剽竊者被辭退,共同署名者今后不能再招收學生。出版社肯定了浙江大學的做法,繼續歡迎其高水平論文的投稿。
程東紅希望我國科技期刊也能建立嚴格的獎懲制度,對學術不端行為零容忍。
維護期刊尊嚴需要科技界聯合行動
曾任《物理學報》主編的中科院院士王乃彥曾遇到過處理抄襲稿件“碰壁”的經歷。
一次,一位審稿人發現一篇投稿抄襲德國研究人員的論文,隨即告知王乃彥,《物理學報》高度重視,王乃彥和審稿人一起到投稿人單位進行調查,但當事人一口否認,說是別人冒用他的名字自己并不知情,而其單位則竭力袒護,一味替當事人說好話。
多位接受采訪的專家表示,讓科技期刊抵制學術不端僅靠期刊自身的努力遠遠不夠,中國人情社會的背景及現行的科技評價制度讓很多科技期刊的努力舉步維艱。
不久前,中國科協的一項調查表明,我國80%的科學家希望把論文投向國外。“國外的期刊影響因子高,好稿都流向國外,國內投稿中很多是為了評職稱、得學位,還有一些人情稿,好不容易有質量高的,其中還可能有抄襲。” 中國科協黨組成員、學術學會部部長沈愛民道出了中國科技期刊的“難處”。
“更深層次的問題在于我國整個科技評價體系,也就是‘指揮棒’的設計,這是最根本的制度建設,需要不斷完善。”雖有“難處”,但沈愛民認為在抵制學術不端的過程中,期刊仍應努力擔負起責任,建立規范嚴把質量關,有勇氣“拿自己開刀”,守住科學道德建設的前沿陣地。(記者 劉莉)
《科技日報》(2012-04-10 一版)
( 中國科技網)本篇文章來源于 科技網|www.stdaily.com
原文鏈接:http://www.stdaily.com/stdaily/content/2012-04/11/content_45476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