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4-01 15:29:22 來源:光明網-《光明日報》
2008年發生的金融危機至今綿延為禍,使發達國家經濟遭受重創,戰略家們分析,世界政治經濟格局正在發生深遠變化。與此同時,伴隨著以金磚國家為代表的新興國家科技的迅速發展,世界創新格局的中心也在逐漸轉移并分散化,世界科技日益朝著多極化方向發展。
“創新轉化為生產力” 資料圖片
創新格局三足鼎立
當前的世界科技創新格局處于美、亞、歐三分天下的局面。首先,從科技投入來看,近年來,美國、亞洲均占全球研發總額的三分之一左右,歐盟所占的份額略小一些。美國巴特勒紀念研究所預測,2012年,美國研發支出占全球的份額約為31%,歐洲為24%,亞洲為36.7%。
從研究論文來看,數據表明,美國發表的國際論文占全球國際論文總量的26%,中國大陸、日本和韓國合計所占份額大約為23.39% ,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國合計所占份額大約為27.08% 。
從專利來看,全球的專利申請主要分布在美國、日本、中國、韓國和歐盟,其2010年所占份額分別為24.8%、17.4%、19.8%、8.6%和7.6%;全球的專利授權也主要分布在這幾個國家,其所占份額分別為24.2%、24.5%、14.9%、7.6%和6.4%。20世紀80年代日本是專利增長的主要推動者,90年代的主要推動者是美國、歐洲和韓國,進入新世紀以后,尤其是近年來,專利增長的勢頭以中國為最勁。
新興國家勢頭強勁
在這樣的三足鼎立的基本框架下,最值得注意的變化趨勢是新興國家發展勢頭迅猛。從2008年起綿延至今的世界金融危機對發展中國家的影響相對較小,從而使其有能力在科技上投入大量資金。近年來,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新興國家科技發展不斷提速。
不久前發表的《歐盟創新競爭力報告》顯示,發展中國家科技投入的增長速度遠高于發達國家,從1995年到2008年,除中國外的金磚國家(巴西,俄羅斯,印度,南非)的實際研發投入增加了145%,中國甚至達到了855%,而歐盟僅為50%,美國為近60%。同時,發展中國家科技產出的增長速度也遠高于發達國家。從2000年到2008年,中國國際論文的年均增加速度為17.5%,巴西為12.2%,印度為10.2%,而美國和法國僅為2.5%,英國為1.7%,日本為0.3%。
在某些領域,新興經濟體開始顯示出相當實力。2008年,印度成功發射了第一艘非載人登月飛行器,從而成為第四個讓飛行器在月球地面著陸的國家,印度在汽車、制藥、信息技術和電信領域出現了一些有全球競爭力的商業企業。巴西在可再生能源、生物燃料以及一些環境領域具有優勢地位。俄羅斯擁有精密武器系統的復雜技術,同時在航天技術領域處于領先地位。
發達國家依然強勢
不過,發達國家盡管科技發展勢頭近年來比不上發展中國家,但由于其基礎雄厚,他們仍然處于科技的前沿并在很多領域領先。首先,對于經濟規模差不多的經濟體而言,發達國家的科技存量要大于發展中國家,例如,當前,有效專利主要被發達國家所持有,僅日本、美國和韓國三國就占了50%以上。其次,發達國家的研發強度(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百分比)要高于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報告顯示,美國、日本、德國、法國等發達國家2008年研發強度都高于2%,而發展中國家則普遍偏低,除了中國之外(1.44%),金磚國家均不高于1%,其他發展中國家就更低,普遍在0.2%-0.5%之間,有些國家甚至不足0.1%。同時,發達國家的科研質量普遍高于發展中國家。英國皇家學會的研究顯示,2004-2008年間,科學引文數量排名前五位的國家依次是美國、英國、德國、日本、法國。從最能反映一國技術能力的三方專利來看,發達國家也要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經合組織報告指出,2009年,美國的三方專利數為13715件,日本為13322件,德國為5764件,中國僅為667件,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少,俄羅斯為63件,南非為27件。
當前,發達國家在大多數領域仍占據領先地位。美國在各個領域幾乎都處于領先地位,在衛生保健技術專利中,美國的專利占了幾乎一半。歐盟在應對氣候和環境變化方面有非常強的研發和創新能力,占了世界上約40%的應對氣候變化技術專利,德國、丹麥、西班牙占2009年世界風能產量的近一半。日本是機器人學和工廠自動化領域的領先者。韓國科學技術企劃評價院對27項重點綠色領域的研究顯示,頂尖技術絕大多數掌握在美國手中,接下來是歐盟和日本。
國際競爭愈益激烈
面對激烈的科技競爭,目前,世界各國均在加強科技部署,加大經費投入,調整科技工作重點,以在未來競爭占據制高點。
當下,各國均把創新作為科技戰略的核心,希望依靠創新,化危機為機遇,引領經濟走向復蘇。美國去年推出的《美國創新戰略:確保經濟增長與繁榮》提出,要對創新基本要素(人力、科學研究和基礎設施)進行大量投資,保障創新所需的研發投資、人力資本、物質資本和技術資本,發揮創新潛力,帶來經濟增長和繁榮。歐盟出臺的《歐洲2020戰略》,提出要通過創新推動可持續包容性增長,要把歐盟建設成創新型聯盟。去年底,歐盟提出囊括歐盟層面的重大科研項目規劃——“地平線2020”,將歐盟所有的研究和創新投資統一起來,其重點是將科學突破轉化為創新產品和服務,為企業提供商業機會,并改善歐洲公民的生活。英國去年底發布了《以增長為目標的創新與研究戰略》,提出要加強新興技術的商業化能力,以便在全球創新經濟中取勝。日本也通過了“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指出科技政策不能僅以振興科學技術為目的,而要有利于促進經濟、教育、防災、外交、安全等重要目標。第四期科學技術基本計劃高度強調創新,把災后重建、綠色創新和民生創新作為三大任務。俄羅斯發布了《俄羅斯聯邦2020年創新發展戰略》,將提高國家創新能力確立為重要戰略目標,希望實現從原料出口型向創新型經濟增長模式的轉型。印度則希望通過低成本包容性創新將印度打造成創新熱地。
未來走向更加多極
從目前形勢看,世界各國都在努力加大科技投入,美國計劃將研發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份額增至3%,歐盟計劃到2020年增至3%,韓國計劃到2012年增至5%,巴西計劃到2022年增至2.5%。可以預見,在巨大投資的驅動下,科技必將加速發展,世界科技格局也將繼續發生演變。
對未來的科技格局,不少國際研究機構進行了預測。英國皇家學會預測,在未來,中國必將挑戰美國,韓國極有可能在未來幾年內超過英國,俄羅斯和巴西也將從本世紀初非常低的起點迅速趕上傳統老牌支出大國。美國巴特勒紀念研究所認為,到2015年,技術實力排名前十位的國家分別是中國、日本、美國、德國、印度、韓國、英國、加拿大、法國和俄羅斯。湯森路透科技集團研究評價中心主任喬納森•亞當分析,如果中國的發展勢頭持續下去,到2020年,中國將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科研產出國。
這些預測主要是基于當前的趨勢進行外推所得出的結果,但實際情況比這要復雜得多,任何外部因素都可能影響到所預測的走向。盡管無法準確判斷各個國家未來的科技能力和水平,但可以肯定的是,過去的科技發達國家將面臨日益激烈的競爭。20世紀的科學超級大國今天仍然強大,中國、印度、巴西、韓國等新興國家將形成更多的科學中心,大量科技活動將從發達國家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程如煙 單位:中國科技信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