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東海港“大洋一號”萬噸輪上,3500米水下機器人開展海底水下操作測試,獲得圓滿成功。
這臺機器人是由上海交通大學水下工程研究所所長朱繼懋教授等科研人員經過一年多時間潛心研制成功的。該系統包括水下機器人、中繼器、臍帶纜、臍帶絞車、止蕩器、操縱控制臺以及動力站等多個分系統組成。這臺水下機器人在空氣中重量為3.25噸,有3米長,1.8米高;它在水中可以自己“行走”,不僅可以自如的前進后退和側移,還可以作上下運動和多種姿態的調節,不到30分鐘就可以下潛到3500米水深進行作業。
該水下機器人的眼睛比人多,配備有5個各種性能的攝像機和一臺靜物監視機,它不僅裝有6個常規的水下燈,而且配有兩個特制的弧光燈,可在水下照射近百米的范圍,以便進行水中作業,在渾濁水中還配備有聲納。
該水下機器人不僅有“腳”,還有兩個機械手(一個7功能,一個5功能),可以在水面對其進行遙控操作和協調作業。其手臂長度是人手臂長度的4倍以上,且力大無比,可以舉起上百公斤的物品。
有關專家認為,這臺機器人是目前我國下潛深度最大、功能最強的無人遙控潛水機器人,其遙控潛水器無論從性能上講還是從控制方式上講都超越了國際同類型的機器人,總體性能達到世界領先水平。據悉,這臺機器人將主要用于對大洋深海生物基因和極端環境下微生物的研究以及探索人類起源的秘密,同時也將進行各種水下作業,由于技術含量高,因此倍受世界上同行專家的關注和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