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部地區“十五”回顧
(一)在全國GDP中的比重不斷下降
根據全國GDP匯總數據計算,中部地區6省份2000年的GDP總量為19791億元,在全國的比重為20.4%,2005年的GDP總量為37046億元,在全國的比重為18.8%,中部地區GDP在全國的比重呈現不斷減少的趨勢。其中中部地區2000年第一產業、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在全國所占比重分別為27%、19.3%、19%,2005年為27.2%、18%、17.4%,除了第一產業在全國的比重略有上升外,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全國的比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于中部地區在全國GDP中的比重不斷減少,特別是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在全國比重中的下降,致使中部地區在“十五”期間發展過程中整體上落后與東部、東北、西部地區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實施一系列政策促進中部地區崛起。
(二)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在全國的比重不斷下降
從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來看,2000年中部地區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732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0.6%,2005年中部地區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13184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9.4%,呈現不斷下降的趨勢。長期以來,我國內需市場增長乏力,對于中部地區來說,依靠內需拉動區域增長的難度更大。首先,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普遍偏低,“十五”期間,中部地區的經濟總量及經濟增長速度在全國都處于落后水平,居民收入水平低。其次,中部地區農業人口比重大,農業人口作為低收入人口,很難拉動有效內需。
(三)固定資產投資在全國的比重不斷上升
從固定資產投資來看,2000年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為5597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7.5%,2005年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為13535億元,占全國的比重為18.7%,呈現不斷上升的趨勢。固定資產投資一直以來是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力量,“十五”期間,中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呈現不斷增長勢頭,固定資產投資對于拉動中部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中部地區固定資產投資的快速增長,中部地區的交通基礎設施將會得到不斷完善,為中部地區崛起提供良好的條件。但同時也應該看到,中部地區的固定資產投資很大一部分投向了能源原材料行業,不僅有可能造成將來的產能過剩,而且也不利于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調整和持續健康發展。
(四)進出口總額在全國的比重略有下降
從進出口總額來看,2000年中部地區進出口總額為148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3.1%,2005年中部地區進出口總額為415億美元,占全國的比重為2.9%,整體上略有下降。中部地區既不臨近海洋,也不沿邊,處于我國“不東不西”的位置,這樣的區位不利于中部地區發展外向型經濟。當前,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發展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中部地區在這方面正好處于劣勢地位。但是,目前國家正在采取各種措施來開拓國內市場,中部地區這種“不東不西”的區位條件十分有利于開拓國內消費市場,因此,隨著國內消費市場的不斷拓展,中部地區將會獲得更多的發展機遇。
二、“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發展重點
(一)加強糧食主產區建設
中部地區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主產區,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重要貢獻。中部地區的土地面積僅為102.8萬平方公里,占全國的比重為10.7%,但是2005年中部地區的糧食產量為14778萬噸,占全國的比重為30.5%,棉花產量為176.4萬噸,占全國的比重為30.9%,油料產量為1253萬噸,占全國的40.7%。“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要繼續加強糧食主產區生產能力建設,穩定糧食種植面積,提高糧食單產水平,不斷增加糧食產量和改善糧食品質,促進農產品加工轉化增殖。以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堅持“多予、少取、放活”的原則,重點在“多予”與“放活”兩個方面進行有益的探索。探索包括糧食補貼、農機具補貼和良種補貼在內的各種有利于提高農業生產效率、調動農民生產積極性和增加農民收入的支農措施,并不斷加大支農力度,拓展支農范圍。在利益共享的前提下,探索建立糧食主產區與糧食銷區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調動中部地區的種糧積極性。
(二)提高能源原材料產業和老工業基地效益
中部地區礦產資源豐富,是我國重要的煤炭、有色金屬、黑色金屬生產基地,煤、金、銀、銅、鎢、鋁土等近40種重要或稀有礦產儲量居全國第一,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其中中部地區的煤炭儲量占全國87.5%,鐵礦儲量占全國的28.4%,有色金屬產量占全國的40.2%。但是,這些產業附加值均較低,排放大,能耗高,而且社會負擔重,致使這些產業的效益低下。要提高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水平,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就要不斷延伸產業鏈條,提高能源原材料產業的效益。首先,要加快解決能源原材料產業的歷史遺留問題,減輕企業社會負擔,把其逐步納入企業增值稅轉型、完善社會保障體制等改革試點的范疇。支持中部地區資源型省份和城市發展新型產業,支持資源枯竭型城市和礦山發展接續產業,盡快實現經濟轉型。其次,加大支持中部地區老工業基地振興的力度,在東北老工業基地實施的一些政策,應適當延伸到中部老工業基地。
(三)積極培育新興產業
中部地區具有較好的產業基礎和人才支撐,具有發展新興產業的基礎。而且中部地區人口眾多,市場潛力很大。要加強中部地區大專院校、科研院所與企業的合作力度,建立科研機構與企業之間的良性互動機制,提高科研機構與企業在科技創新方面的積極性。以建設高新技術產業基地為重點,加快發展軟件、光電子、電子信息、生物工程、現代中藥、新材料等新興產業。要大力發展旅游業和商貿流通業,促進中部地區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促進中部地區生態環境保護和資源合理利用與和諧社會建設。通過培育新興產業和高技術產業,繁榮發展中部地區的旅游業的商貿流通業,不斷優化中部地區的產業結構。
(四)打造重點城市群
相對于東部沿海地區來說,中部地區缺少特大城市的拉動,但是,目前中部地區已經形成了若干重點城市群(帶),如中原城市群、武漢城市群、長珠潭城市群、大運城市帶、皖江城市帶、昌九城市帶等。這些城市群的形成,對于集聚生產要素,實現集約式發展起到重要作用。今后,要依托這些資源環境承載能力較強、發展基礎較好的城市群,不斷作強作大,形成支撐中部地區經濟發展和集聚人口的重點發展地區,并帶動周邊地區發展。
(五)完善基礎設施建設
中部地區具有聯南貫北、承東啟西的區位優勢,而且能源原材料資源十分豐富,要發揮中部地區的區位優勢和資源優勢,并將其轉變為經濟優勢,就必須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重點建設干線鐵路和公路、內河港口、區域性機場,增強中部地區在全國交通網絡中的樞紐地位。其次,加強中部地區內部通道建設。配合中部地區城市群建設,建設重點城市群內部以及重點城市群之間的快速通道,并不斷完善縣鄉道路建設。還有,不斷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以充分發揮中部地區糧食主產區的優勢,同時積極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六)加快社會事業發展
“十一五”期間,中部地區社會事業的發展,要根據中部地區實際,重點加強教育、醫療服務體系建設,減少中部地區公共服務之間的地區差距。中部地區人口眾多,特別是農業人口比重很大,因此,加大中部地區的人力資源開發力度,不僅有利于緩解中部地區的人口壓力,而且還可以促進中部地區由人口大區向人口強區的轉變。要加大對中部地區教育、特別是農村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加大對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以及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的支持力度,使這些地區貧困家庭的子女能夠享受基本的義務教育。同時,根據市場需求,積極發展中等職業教育和培訓,不斷調整高等教育的人才培養結構,提高中部地區的人才結構。加大中部地區公共衛生體系的投資力度,建立健全覆蓋城鄉的疾病預防控制和醫療救治體系,不斷推廣新型合作醫療制度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