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行支招 國外專家建言中國品
日本品牌戰略研究所的專家榛澤明浩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日本品牌也不是一蹴而就的。他對中國民族品牌的發展有兩個建議,一是注重創新,二是建立規范。他說,中國地大物博,具有豐富多彩的文化資源,要說創造,應該比日本有更多的靈感來源。但如果沒有基本的規范,創新和發展都難以實現。
神戶大學經營學系教授加護野忠男是日本著名的經營學專家。他強調說,日本的國際品牌都是經歷很長時間,精耕細作打造而成。中國要想建立品牌,必須要有耐心,慢慢積累經驗,短期之內迅速成功是不切實際的。他還建議中國的企業家讀一下馬克思·韋伯的《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這本書告訴人們,要在市場經濟中取得成功,需要嚴格的倫理道德觀念和堅定的信念”。
德國世界經濟研究所品牌問題專家瓦格納教授說,目前德國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只有聯想、康佳、海爾等七八個品牌。他說,韓國人花了20年使三星、LG以及現代等產品在歐洲家喻戶曉。中國品牌要想達到這種水準,其間必定要遭受不少挫折,但10年內中國會有至少10個品牌為歐洲人熟知。瓦格納教授認為,作為“全球經濟的新手”,中國企業應該創造品牌的競爭力,而不只是關注產品。
英國倫敦的勞勝多德公共關系公司十分看好幫中國企業在英國推廣品牌。該公司總裁嬌安娜·勞森說,許多考慮進入英國市場的中國企業都沒有把公共關系這一項列入到計劃中的重要部分。這些中國企業在海外準備好了財務人員、律師,但是沒有聘請公關人員。他建議想進入英國市場的中國企業先找一家公關公司,替他們進行市場調查,監控市場的發展,提供信息,讓他們能夠投出好球。品牌要想獲得成功需要在廣告和公關上進行投資,而不是舉行一次性的活動就能解決問題。
追本溯源 企業是樹立品牌的主體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的萬軍博士說,從中國改革開放到現在,我們在保護自己品牌的認識上是有一個過程的,在急于引資的初期,我們并沒有對品牌的價值有足夠的認識,很多老的國內品牌后來要么無影無蹤,要么偏處一隅,讓人留下遺憾。而現在的情況已經有了變化,中國企業在國內、國際的市場競爭、品牌經營方面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可謂既有創品牌的動力,又具備了相當的能力。
萬軍特別提到,品牌樹立非常艱難,但是要毀掉卻很可能只要一個失誤,所以在質量、服務、品牌擴張上一定要非常仔細、穩妥,企業管理的內功要練到家,否則一旦有了負面的名聲,要想重建品牌形象,機會微乎其微。聯想高層就意識到,在國際化的拼殺中,很多因素都可能讓一家在本土呼風喚雨的企業遭遇意料不到的滑鐵盧。
從洗衣粉市場的品牌變化中還可以得出一個經驗,不要怕在競爭中失去一些品牌,當國外的寶潔、聯合利華、漢高和花王這世界四大洗滌用品巨頭大舉進入中國市場時,一批國內的洗衣粉品牌都被它們收購了,而到去年,中國國內新興起一批新的洗衣粉品牌,像雕牌、奇強、立白等等,又重新占據了市場最大的份額,甚至有些四大巨頭的生產廠因為經營不好,也開始為國內品牌做代工了。
中國的一些學者和企業家在談到中國品牌該如何崛起的話題時,提出要靠政府、中介組織、企業“三位一體”的努力,靠全民的品牌意識。比如,限于人力、物力、財力等原因,一些中國名牌企業無法做大做強,而另一些擁有大量資源閑置,卻生產著一般商品或過時的商品,經濟效益很差,這個時候,政府就可以做一些引導工作。
萬軍認為,國家主要是為企業樹名牌創造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比如在品牌保護上有嚴格有效的法律制度,保證對假冒偽劣商品進行嚴厲打擊,規范在企業并購中的品牌價值評估和作價的行為程序,在政策上支持企業的技術創新和品牌創造。但創造和樹立品牌的主體畢竟是企業,國家只能支持但不能替代企業創立名牌,品牌只有靠企業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塑造出來。
中國企業聯合會副理事長李建明還提到,應該意識到品牌不是評出來的,“名牌企業評比”之類的活動搞得多了,企業容易為了獲得個好名次而急功近利。培育一個品牌至少要十年、二十年,是需要時間慢慢經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