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四位一體,即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和文化建設構成總體布局。如何建設與市場經濟相適應、具有中國氣派和中國風格的社會主義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時代大課題。
胡錦濤總書記在十七大報告中提出,要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提出這一重大戰略決策,正如有關專家所指出的,是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和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勢下我們黨對于全面推進社會主義事業作出的戰略思考。
文化的重要性在歷史上早已得到證實。每種經濟制度都需要證明其存在的合理性,當一種文化價值得到社會的普遍認可,體現這種價值取向的經濟制度就比較容易建立起來,人們在維護這種經濟制度時就會不遺余力。相反,如果一種經濟制度在人們的文化評價中失去了合理性,這種制度的推進往往事倍功半。
當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要贏得同資本主義相比較的優勢,同樣需要文化價值觀的支持,而對民主、科學、自由、效率、平等、責任、權利的倡導是社會主義經濟體制得以建立的文化前提。
文化也是基本民生,密切關系著人民群眾的福祉。關心民生,不僅是要讓民眾過上小康的物質生活,同時也要提供豐富的精神文化食糧。越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民眾對精神文化產品和服務的需求也就越強烈。滿足人民基本的文化權益,是我們建設和諧社會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加強文化建設的一個目的。
從寬泛的意義上來說,文化幾乎無所不包。但任何一種文化,任何時代的文化,都有基本的價值導向。價值觀是文化的靈魂,它決定著文化的性質和發展方向。任何政黨、社會組織、社會群體都是靠著某種共同的價值觀凝聚起來的。任何國家、任何社會都必然有一個起主導和統領作用的核心價值體系。這是一定的國家制度、社會制度的精神支柱,也是一定的社會系統得以運轉、一定的社會秩序得以維持的思想基礎。
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必須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來增強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在一個多元化的社會文化發展趨勢中,只有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為基礎,堅持先進文化導向,才能充分發揮文化應有的整合功能。同時,中國又是一個實行市場經濟的國家,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里,必須包含平等、自由、競爭等反映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的因子。
改革開放以來,在文化發展方面,我們取得了巨大成就:理論和思想道德建設扎實推進,文學藝術日益繁榮,公共文化投入不斷增加,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正在建立,文化及相關產業蓬勃發展,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初步形成,文化體制改革積極穩妥推進,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逐步增強。以圖書和報紙為例,1978年,我國出版圖書僅為1.45萬種,報紙186種;到2006年,出版圖書達到23.39萬種,報紙1935種。世界范圍內興起的漢語熱以及孔子學院的建立,則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開始發揮影響力的一種表現。
盡管我們在文化建設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績,但同中國經濟對世界的影響相比,文化的影響要弱很多。要提高中國文化的輻射和影響力,必須站在時代的高起點上,根據經濟基礎、政治制度、社會結構,推動文化內容形式、體制機制、傳播手段創新,增強文化發展活力,滿足群眾對高水平文化的需求,這是繁榮文化的必由之路。在這方面,目前,首要問題仍然是計劃體制與市場方式之間的矛盾。經濟體制改革與文化體制改革的不對稱、不平衡,經濟發展與文化發展的不對稱、不平衡,要求我們改革文化體制,發展文化生產力。文化的市場化改革是整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當今時代的綜合國力競爭中,文化的地位日顯重要。面對世界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的大潮,面對國家發展和人民生活改善對文化發展的要求,面對社會文化生活多樣活躍的態勢,我們需要更加自覺、更加主動地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此,應克服單純地、孤立地抓經濟建設的片面的發展觀,充分認識文化作為軟實力、軟規范的重要戰略地位,為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創造良好的經濟、政治、社會條件。只有實現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才能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強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和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