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堅持擴大國內需求特別是消費需求的方針,促進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這一重要論斷,既深刻揭示了當前我國發展的階段性特征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基本國情之間的內在聯系,進一步深化了我們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同時也清楚地闡明了我國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重中之重是擴大消費需求。
擴大消費需求是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客觀要求
發展既要有較快的增長速度,更要注重提高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因此我國目前迫切需要加快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要進一步擴大國內需求,調整投資和消費的關系,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只有這樣才能避免經濟大起大落,因為消費是制約經濟增長質量、效益的內部動因。
過去20多年,投資特別是出口是拉動中國經濟高速成長的主導力量。這樣的經濟增長模式符合中國之前所處的歷史發展階段,也是全球經濟一體化以及中國對外開放背景下,“中國奇跡”誕生的主要原因。今天,過度依賴出口拉動增長已難以為繼。一方面,國際貿易依賴于比較優勢,中國過去20多年的主要優勢在于勞動力和資源供應充分且廉價,目前這一比較優勢正在不斷減弱,而新的依靠技術和管理進步等支撐的比較優勢尚未形成。另一方面,從長遠看,比較優勢必須建立在貿易對象均衡發展、互利互惠的基礎上。一國對外貿易長期保持高額順差,會破壞這種均衡,并進而加大本國經濟波動風險,影響本國經濟可持續發展。投資增長過快也存在較大隱憂。由于我國市場經濟體系尚不完善,充分市場條件下對投資取向、風險控制以及承受能力的調節還遠未到位,過度依賴投資拉動經濟增長很容易導致經濟過熱,并引發通貨膨脹等一系列宏觀經濟失衡的情況。
擴大消費需求是我國宏觀經濟運行優化的必然選擇
從中國當前宏觀經濟運行的狀態來看,最終消費率和居民消費率與中國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和國際水平比較明顯偏低,造成國內嚴重的市場需求約束,導致經濟增長乏力。因此,中國只有走內需主導型增長道路,鼓勵消費,才能促進經濟增長。中國擴大內需的關鍵在于啟動消費,只有成功地擴大消費需求,才能擴大投資需求和提高投資效率。也就是說,中國的經濟增長要靠鼓勵消費、培育消費、引導消費、保護消費,提高最終消費率才是經濟增長根本持久的支撐。
首先,發展經濟的目的不是為發展而發展,而是讓民眾充分享受經濟發展的成果,改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增強全民消費能力,讓民眾敢于消費、善于享受發展成果,是增進民眾福祉的重要體現。其次,中國區域發展不平衡、城鄉發展不平衡,以及醫療、教育、養老等社會保障水平較低的現實,給予提升整體消費能力巨大空間。可以預見,黨和政府著力提高社會保障水平,解決城鄉差距等社會發展“短板”的過程,就是中國整體消費能力快速提高和釋放的過程。
擴大消費需求是我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
長期以來,由于消費拉動經濟發展的作用甚微,中國不得不把大量商品輸往國外,出口逐年增加。一方面,大量消耗了寶貴的資源,造成了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另一方面,對外貿易摩擦日益增多,某些西方國家乘機散發“中國威脅論”,抹黑中國,給中國的國際形象帶來了負面的影響。另外,由于我國經濟對外依存度不斷加深,國家經濟安全存在隱患。
投資、消費、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經濟的良性增長與發展,有賴于在三者之間取得均衡,實現三者的協同增長。“三駕馬車”均衡發力,經濟發展才能“又好又快”。在我國不少地區投資成本逐步抬升、國際經濟環境不穩定性因素增加、出口貿易摩擦日益明顯的宏觀背景下,消費就成為我國經濟在未來一段實現可持續增長的新的增長點。擴大消費需求,逐步實現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就成為實現我國經濟持續增長,實現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關鍵性問題。同時,擴大消費,無疑將大大促進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有助于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這一轉變的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