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七大報告提出“要堅持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按照十七大精神,落實到具體行動指向上就是“三提高兩降低”:“三提高”即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提高經濟效益、提高勞動就業水平;“兩降低”即降低物能消耗、降低工業污染。
沒有自主創新就無法在全球競爭中自強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是在中國入世5年過渡期結束后提出來的,這一背景賦予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以全球化視野。全球化下的我國經濟技術一體化發展能力,與發達國家相比仍存在較大的差距。宏觀上,發達國家的科技進步對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已達70%—80%,而我國還只在30%—40%左右。中觀上,在機械工程領域,我國的高端數控裝備和大型重載裝備的獨立制造能力不足,中檔及以上數控系統市場基本上被國外品牌壟斷。微觀上,我國許多產品的產能居世界前列,但技術附加值不高,利潤低,名牌少。縮小這些差距,單靠市場換技術,單靠買技術模仿他人技術是做不到的。全球化下的工業競爭,是科技的競爭,更是創新力的競爭。沒有自主創新是無法在全球競爭中自強的。唯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多形式多渠道開展原始性創新、集成創新、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把自主技術創新與管理創新、市場體制創新有機結合起來,把自主創新與人力資源素質提高、與企業結構優化、與產業結構調整升級有機結合起來,才可能自立于全球化競爭之林。
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追求的是適度差距的可持續經濟效益提高
十七大報告強調要發展現代產業體系,大力推進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促進工業由大變強;鼓勵發展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企業集團。發展靠不斷提高的企業經濟效益來支持,加入WTO幾年來的企業兼并重組與改革,造就了一大批技術水平高、規模效益好的大型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它們對提升我國工業整體素質和國際競爭力,推動整個工業的持續較快發展起到脊梁骨作用。但也要看到,工業經濟運行中還存在著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比如粗放型增長方式未能從根本上解決,高能耗產業增長過快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日益加大,工業經濟效益在不同地區、不同產業、不同行業、不同企業之間的不平衡加大等。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追求的是適度差距的可持續經濟效益提高,而不是遠離平衡的個別產業、個別行業、個別企業的效益提高。
把工業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
工業化的發展需從勞動人口中獲得人力資源支撐,但我國人口大國的國情又決定中國特色工業化必須同時肩負增強勞動吸納能力、提高勞動就業水平的重任。提高勞動就業水平,一是勞動就業吸納量的提高。目前我國勞動就業壓力主要來自產業結構調整和國有企業體制轉軌變型分離出來的大量失業人員需要再就業、農村大量人口要向城市流動和轉移、每年新增1000萬的新生勞動力等三個方面,龐大的勞動就業規模需要通過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來解決。二是勞動技能的改造。我國勞動者整體技能水平偏低,高技能人才嚴重缺乏,與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要求不相適應。調整這種不適應所要求的勞動者素質提高也是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一個任務。三是工業技術進步與就業崗位增加的兼顧。中國特色的新型工業化既要堅持高科技含量、較好經濟效益的發展方向,又要以人為本,立足現實,充分利用人力資源優勢,發展“適用技術——勞動密集型工業”,提高勞動就業率。提高勞動就業水平,也就是努力把工業化持續健康發展的過程變成促進就業持續擴大的過程,把工業技術進步的過程變成對勞動能力不斷提高的過程。
高物耗和高污染需通過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來解決
走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道路,需要實現“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目前我國工業的物質資源消耗仍相當高,2006年我國萬元GDP能耗為1.206噸標準煤(單位產值能耗指標),比發達國家高好幾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兩倍多。另一方面,過去一段時間以來外延粗放型的、高消耗高污染的產業增長過快已給生態和諧帶來了極大的負面效果。高物質資源消耗和高污染問題需通過發展中國特色新型工業化來解決,從造成我國能源利用巨大浪費的原因、從完善制度入手,讓所有人都為自己消耗的能源付費,堵截污染源,大力降低工業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