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是國家高新區成立十五周年,也是全面貫徹實施《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綱要(2006-2020)》的第一年。在2006年,國家高新區高舉火炬旗幟,積極推進體制機制創新和產業組織創新,堅持走內涵式發展道路,加快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步伐,在區域經濟發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為我國高新技術產業發展提供強有力的支撐。
一、高新區企業創新活動
1.高新區從業人員和科技人員持續增加
2006年末,國家高新區從業人員573.7萬人,其中,科技人員98.6萬人,占高新區從業人員總數的17.2%,其中女性科技人員20.8萬人,占到科技活動人員總數的21.1%。
2006年,高新區吸納了22.5萬名應屆高校畢業生,有效地緩解了國家的就業壓力,為社會和諧穩定做出了較大的貢獻。
2.科技活動經費支出增幅明顯
2006年,高新區科技經費支出總額為1584.5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8.3%,超出上年245.6億元。科技經費支出前五位的高新區有:中關村科技園區、上海張江高新區、深圳高新區、西安高新區、成都高新區。
高新區企業的R&D經費投入達到了1054億元,高出上年247.8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30.7%。R&D經費占高新區營業總收入的2.4%,占高新區GDP的比重為8.7%,占全國R&D總支出的35.1%。
3.科技活動產出良好
2006年,高新區的新產品產值達8456.5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為8119.8億元,新產品銷售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為22.5%,新產品的出口達到195.2億美元,占高新區出口創匯的14.3%。高新區企業已擁有發明專利數為32600件,比上年增加了16188件,同比增長101.4%。其中外商投資企業10169件,有限責任公司7255件,股份有限公司4918件。按當年申請專利的總數來看,高新區2006年申請專利數量為37872件,占全國申請專利數量的1.1%,其中申請的發明專利數有20707件,占全國申請發明專利數量的1.9%。
二、高新區綜合發展情況
1.高新區對區域經濟的貢獻突出
國家高新區對當地城市發展作用依然顯著,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閃光點。高新區創造的經濟效益,特別是創造的工業增加值在其所在的城市中占有的份額越來越大,有21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已占到所在城市的30%以上,有11個高新區的GDP占當地城市的20%以上。
2.資金籌措能力進一步增強
高新區在吸引各類資金方面較上年又有了較大的增長。政府用于對科技型中小企業創新基金配套的資金已達到13.6億元,用于扶持創業投資機構的資金已達到37.8億元,用于扶持擔保機構的資金已達到46.3億元,上述三種資金共計97.7億元,是高新區設立十五年來吸引資金最多的一年,為企業創新創業起到了較大的推動作用。
2006年高新區累計外商合同投資額為1431.4億美元,年末累計實際投資額為760.8億美元。
三、高新區總體經濟發展情況
1.高新區經濟穩定持續發展
2006年,53個高新區實現營業總收入43319.9億元,工業增加值8520.5億元,分別比上年增長了25.9%和24.9%。
據對2006年全國高新區45828家企業統計,實現營業總收入43319.9億元,工業總產值35898.9億元,工業銷售產值34624億元,工業增加值8520.5億元,實現利潤2128.5億元,實現上繳稅額1977.1億元,實現出口創匯1360.9億美元,分別比2005年增長25.9%、24.2%、24.0%、24.9%、32.8 %、22.4%、21.9%。其中出口創匯占全國外貿出口的14%。
自1992年以來,高新區的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實現利潤、上繳稅額、出口創匯等五項經濟指標年均增長率分別為45.3%、45.6%、37.8%、46.0% 51.4%;分別是1992年的187.6倍、192.2倍、89.1倍、199.7倍、331.9倍。
2.各區域高新區的發展
據統計,有28個高新區的營業總收入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寶雞高新區達到61.0%;有31個高新區的工業總產值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昆明高新區達到65.8%;有30個高新區的工業增加值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廈門高新區達到73.6%;有23個高新區的實現利潤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高新區是惠州高新區達到576.5%;有25個高新區的上繳稅額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蘭州高新區達到92.0%;有28個高新區的出口創匯超過高新區平均增長率,其中增長幅度最大的是寶雞高新區達到254.9%。
(1)西部地區高新區
2006年西部地區13個高新區發展形勢較好,各項主要經濟指標的增長速度都高于全國高新區的平均增長水平。其中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和出口創匯三項指標增長幅度最大,主要原因是包括烏魯木齊高新區和寶雞高新區等基數較小的高新區發展速度快,西安、重慶、成都三個高新區發展比較平穩。
(2)東北地區高新區
2006年東北地區7個高新區經濟發展總體好于去年,6項主要經濟指標都高于高新區平均增長速度,特別是營業總收入、工業總產值和上繳稅額都遠遠高于高新區平均水平,尤其是出口創匯是最為明顯,高于高新區平均增幅達2.2個百分點。
(3)長三角地區高新區
2006年長三角地區6個高新區的主要經濟指標只有凈利潤和出口創匯增長速度高于高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其它各項指標低于高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但出口創匯占到了高新區近一半的份額達到46.2%。
(4)珠三角地區高新區
2006年珠三角地區6個高新區只有工業增加值和凈利潤高于同期全國的增長速度,其它指標均低于高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
(5)中部地區高新區
2006年中部地區9個高新區除凈利潤略低于高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外,其他指標都高于高新區的平均增長速度。
3.高新區經濟占國家的份額
2006年,國家高新區實現生產總值(GDP)12048.7億元,比上年高出2018億元,占全國國內生產總值(209407億元)的5.8%;工業增加值8520.5億元,與全國全部工業企業創造的增加值 90351億元的9.4%,其增長幅度高于全國工業增長幅度12.4個百分點。
四、高新區企業發展情況
1.高新區企業經濟效益明顯
2006年入駐高新區的企業不斷增加,達到45828家,其中2789家企業來源于各類孵化器,比上年增加3838家。在所有企業中,營業收入超過100億元以上的企業創歷史最高達到60家,超過50億元以上76家,超過30億元以上101家,超過10億元以上426家。收入超過億元的企業累計已達3466家,比上年增加740家,占高新區企業總量的9.0%,但創造的營業收入卻占總量的89.8%。
2.企業繳稅持續穩定
2006年高新區45828家企業共上繳各類稅金1977.1億元,同比增長22.4%,占全國稅收總額37636億元的5.3%。其中,營業總收入超億元企業的繳稅額達1748.5億元,占高新區上繳稅額總量的88.4%;年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共上繳稅額1604.3億元,占到高新區上繳稅額總量的81.1%;外商和港澳臺投資企業的繳稅額697.2億元,占高新區上繳稅額總量的35.3%。2006年經認定的30403家高新技術企業共上繳稅額1345.9億元,占高新區上繳稅額總量的68.1%。
3.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貢獻顯著
2006年,高新區產品銷售收入在500萬元以上的規模工業企業有12494家,占到高新區企業總量的27.2%,其中高新技術企業7689家,上市企業390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營業總收入35171.5億元、工業增加值7937.8億元、工業總產值33722.7億元、工業銷售產值32606.9億元、利潤1616.8億元、上繳稅額1604.3億元、出口創匯1311.9億美元,分別占高新區總量的81.2%、93.2%、93.9%、94.2%、76.0%、81.1%、96.4%。
4.上市企業大幅增加
2006年統計顯示,在45828家企業中,已有上市企業573家,占高新區企業總數的1.3%,比上年增加了219家。在573家上市企業中有507家是高新技術企業,占到上市企業總量的88.5%。上市企業實現的營業總收入7519.7億元、工業總產值6220.5億元、利潤485.7億元、上繳稅額412.7億元、出口創匯122億美元,分別占高新區總量的17.4%、17.3%、22.9%、20.9%、9.0%。
573家上市企業中,在國內2個交易所上市企業412家,在海外上市的企業僅有91家,占上市企業總量的15.9%。
五、高新區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分析
1.高新技術產品銷售收入不斷提高
2006年高新區企業在各高新技術產業領域中,電子信息領域繼續領先,產品銷售收入大大高于其他領域達10060.7億元,比上年多出1125.1億元,占全部產品銷售收入的37.1%;新材料領域比去年增加了791.3億元,達到3975.2億元,占到14.7%;光機電一體化達3281.8億元,比上年增加了617.8億元,占到12.1%;生物技術領域為1944.2億元,占到7.2%;新能源及高效節能技術1435.4億元,占到5.3%;環境保護技術256.5億元,占到0.9%;航空航天技術121.1億元,占到0.4%;地球,空間,海洋工程20.8億元,占到0.1%;核應用技術21.7億元,占到0.01%。
2.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創匯穩步增長
2006年高新區以高新技術產品實現的出口創匯產品品種達48372種,出口創匯產品品種比上年增加4560種,實現出口創匯849.6億美元,比2005年增長11.7%,占高新區全部出口創匯總額的62.4%。
高新區企業的出口創匯規模增長快速,出口額超億美元的企業已有172家,比2005年多了34家。出口額達1024億美元,比上年多184.4億美元,增長了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