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參加《上海證券報》主辦的“2007全球化與上市公司發展高峰論壇”。這幾年經濟全球化是經濟界和學術界經常探討的問題,今天在座的大都是國際商界領袖,是全球化的見證人和實踐者。作為一名研究者,我想從宏觀的角度,就全球化發展的新趨勢、中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以及企業和銀行國際化戰略等問題談談自己的理解。
全球化:老問題,新現象
首先,全球化的概念外延很廣,它既是一個老問題,又有一些新現象。說它老,是因為十六、十七世紀文藝復興后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全球貿易擴張,以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英法等殖民體系在美洲和亞洲的傳播,都可以算作是經濟全球化的發端。如果在三百年前上證報主辦一個影響世界-上市公司的評選,荷蘭和英國的東印度公司可能會站在領獎臺上。
說全球化是新問題,是因為二戰以來,伴隨著科學技術和生產力的發展,經濟全球化又出現了許多新的特點,主要表現為貿易迅猛增長、資本流動加速、勞動力跨境移動、產業經營全球化。
首先是國際貿易規模迅速擴大。“二戰”剛剛結束的1947年世界貿易量只有450億美元,到1997年半個世紀以后,全球貿易量已達61000億美元,50年增長了160多倍。據聯合國貿發會議最新統計,2006年全球貿易量達到12萬億美元,是1997年的2倍,1947年的300倍。過去20年間,世界貿易年均增長超過6%,遠遠快于世界生產的增長速度。
經濟全球化的第二個特點是金融全球化,主要表現為資本流動、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的國際化。首先,國際資本的規模增長迅速,數量大而且流動性強。以跨國直接投資為例,2006年全球FDI達1.2萬億美元,,是1980年的22倍。其次,金融業務與機構跨境發展,超巨型跨國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不斷涌現,并出現了混業經營的趨勢。今天獲獎的花旗銀行和匯豐銀行就是典型代表。同時,國際金融市場規模空前發展。全球外匯市場日平均交易量1989年為5900億美元, 1998年上升至15000億美元,2006年達到3萬億美元,17年間增長了5倍。
經濟全球化的第三個特點是勞動力移動日益頻繁,通過跨國公司產業經營全球化和服務業外包所產生的全球勞動力資源再分配規模巨大,隨著信息科技和外包業務的迅猛發展,原來一些“不可貿易”的軟件、工程設計、會計、金融等產業逐漸成為“可貿易產業”。當今的世界,不僅資本、勞動力、科技等生產要素已經實現了國際化,經濟全球化的社會影響更為深遠,甚至轉變了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例如,在現在的上海,你工作的機構可能是英國公司,晚上吃飯可能在日本餐館,開的汽車可能是德國制造,生的孩子可能是美國籍。20年前,這些在中國還是天方夜譚,現在都已經司空見慣了。這就是全球化的力量。
全球化的機遇和挑戰
國內很多人都看過中央電視臺放的紀錄片《大國崛起》,但也許較少人看過保羅·肯尼迪寫作的《大國的興衰》。據這本書考證,直到19世紀初,中國的經濟總量在全球經濟體中還占有絕對領先地位。1820年(嘉慶二十五年),中國的GDP占世界經濟總量的32.4%,居世界第一位,比之今天世界首富的美國在世界GDP中所占的30%還高。所以,保羅·肯尼迪在書中寫道:“在近代以前時期的所有文明中,沒有哪一個國家的文明比中國更發達,更先進”。可惜的是,中國與18、19世紀的經濟全球化浪潮失之交臂,淪為東亞病夫。
近30年來的改革開放,才真正使中國的發展抓住了新一輪經濟全球化的戰略機遇,踏上了復興之路。吸收外商直接投資連續14年居所有發展中國家的首位,世界五百強中有四百家來華投資。國家外匯儲備超萬億美元。毫無疑問,中國是這一輪經濟全球化的受益者,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
全球化在不斷促進全球生產效率提高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給全球經濟帶來了許多負面效應:首先,國家與國家之間的貧富差距不斷擴大。2006年,全球人均貿易額約1850美元,但非洲的人均國際貿易額僅為300美元,而歐洲則達到10000美元。伴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目標越來越多樣,經濟決策越來越復雜。現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不僅要考慮內部均衡,還要考慮外部均衡。制定貨幣政策不僅要考慮國內的經濟情況,還要考慮對匯率的沖擊。國際經濟問題相互交織、相互影響,靠一個國家已經很難解決,必須加強國際合作。經濟全球化的加深,也使得一個地區的金融波動或經濟危機能夠迅速波及其他國家或地區,國際金融體系不穩定性上升。雖然這兩年全球經濟發展總體態勢良好,資本證券市場大幅上揚,但是,國際金融領域流動性過剩的壓力日益顯著、對沖基金缺乏監管,利差交易盛行,美國房地產市場信貸風險加大,能源商品價格持續攀升,這些都是經濟全球化中的風險因素。
如何應對雙刃劍?
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任何國家都無法回避,中國必須積極應對,趨利避害。首先,中國企業必須走出去,拓展銷售市場,降低生產成本,培育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大型企業,打造“中國品牌”。在走出國門的同時,要認真了解東道國情況,注意遵守駐在國的法律法規,尊重當地風俗習慣,做到誠信經營,文明經營。
其次,跨國企業要增強社會責任意識,不能單純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經營理念,應著眼于長遠發展和生產經營安全,積極參與當地公益事業,實現持續、長遠的發展。金融業是經濟的核心,中國銀行業也要抓住全球化機遇,適時合理地拓展我國銀行海外分支機構,增加服務覆蓋面;深化公司治理改革,拓展業務范圍,增強國際競爭力;遵循國際慣例,增強法制合規意識,加強國際金融市場風險研究;積極培養人才,盡快造就一批既精通業務、熟悉國際規則和東道國法律,又熟悉外國文化、涉外工作能力強的復合型跨國經營管理人才。
總之,經濟全球化對國家和企業來講,既是機遇,又是挑戰,歷史表明,抓住機遇就能不斷發展壯大,走向復興,喪失機遇就會走向衰敗。我衷心的希望今天得獎的上市公司,能夠居安思危、積極進取,在全球化的競爭中長久的站在領獎臺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