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降低對外開放所帶來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因為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內需(需求角度的考察)不足與創新(供給角度的考察)不足,因為內需不足與創新不足,就會造成中國對于外部市場和外部技術的過度依賴。深化改革的目標指向就是變分權改革為制度創新
自從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經濟增長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同時也給世界帶來巨大影響。
中國的GDP只占世界總量的4%左右,但是對世界經濟增長所作出的貢獻率卻要高達16%左右。為什么會發生這種現象呢?為此,我們首先需要探討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只有在找到了中國經濟增長的源泉之后,我們才能對這種現象作出正確的回答。
對外開放可以降低改革成本
中國經濟出現高速增長,是因為在1978年推行了對內改革、對外開放的新國策。對內改革解決了效率問題,而對外開放則為經濟增長帶來了各種各樣新的資源,從而有助于中國突破各種各樣的增長瓶頸。
為什么對內改革沒有對外開放的配合就難以取得成功呢?對此,我們大致可以分析如下:
第一,對外開放可以為對內改革提供學習與借鑒的機會,并據此找到改革目標。以中國為例,在改革開放以前,我們根本就不懂得什么是市場經濟,難以找到有效配置與創造財富的方法與路徑。通過對外開放,使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市場經濟,并且充分認識到市場經濟在促進資源合理配置方面的極端重要性,從而使得中國的改革最終走上了通向市場經濟的道路,造成中國財富迅速增長、產品充分流通的現象。
第二,對外開放可以降低改革的成本支付。改革固然可以帶來巨大收益,但是,改革也是需要支付成本的,這種成本主要產生于企業制度與結構轉型所造成的失業。然而在改革的同時采取對外開放的政策,就可以通過引進外資來增加或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從而使得改革的成本最小化,直至產生帕雷托改進效應,即通過改革,越來越多人的狀況改善了,但是卻沒有人受損。
第三,對外開放可以為改革提供新的動力。中國是一個非常傳統的國家,農業文明源遠流長,從而構成中國發展工業化的沉重負擔,在這種情況下,只要有人在改革中利益受損,人們就會傾向于回歸傳統,因此,為了使得中國的改革不可逆轉,我們就需要借助于外部世界的力量來保證中國能夠沿著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堅定不移地走下去,以便最終把一個傳統的中國發展成為一個現代化的工業化國家。
問題在于對外開放為何能夠起到這樣的作用呢?對此,我們只要回顧一下中國加入WTO的舉動,就不難理解其中的意義了。首先,為了加入WTO,中國就只有通過深化改革來與國際接軌。其次,一旦加入WTO以后,中國任何試圖回歸傳統的做法都將會因為來自于國際自由貿易協定的約束而難以付諸實踐。由此可見,對外開放使中國的對內改革成為不可逆轉。
第四,對外開放還可以為中國帶來改革與增長所必需的資源。中國的經濟增長除了受到傳統制度的制約之外,還受到了其他各種資源短缺的制約。具體說來主要有:由于沒有經歷過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而造成的資本積累不足;由于沒有經歷過市場經濟的發展而造成的企業家要素的短缺;由于是個低收入發展中國家,所以內需嚴重不足;由于人口眾多與自然資源的匱乏,導致許多基本原材料的供應不足。但是,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就可以突破這些瓶頸而實現經濟可持續的增長。比如,資本積累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引進外資來加以彌補;企業家要素的短缺可以通過接受FDI來加以緩解;內需不足的問題可以通過對外貿易、利用外部市場來加以克服;最后,當經濟增長面臨自然資源短缺的約束時,我們則可以通過國際采購來加以解決。
中國經濟增長為全球分享
總結以上各點,足見對外開放的重要性。時至今日,我們很容易發現,中國的經濟增長實際上是在全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才實現的。
這可從下述的統計數據中得到證明:自從1994年以來,中國平均每年引進外資將近500億美元,跨國公司進入中國投資的存量資金已經高達6000億美元左右;中國的對外貿易占GDP的比重大致維持在60%以上,在對外貿易中,外資企業的份額要占到50%以上,加工貿易的比重也要占到貿易總額的一半以上;此外,中國的經濟增長對石油與各種自然資源進口的依賴程度也在不斷提高。所有這些告訴我們:假如中國沒有對外開放,假如沒有國際資本的流入與對外貿易,中國的經濟增長就不會取得如此驕人的成就,中國的經濟總量就將大打折扣。
邏輯的推理是,既然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全球力量的作用下實現的,那么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貢獻率也就會因此而大大提高。換句話說,正因為經濟增長在很大程度上是通過利用外資和對外貿易而實現的,那么中國經濟增長的成果也就必須被世界所分享。世界分享中國的經濟增長主要是通過以下這些渠道來實現的:
第一是出口渠道。中國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使得中國有能力大量出口價廉物美的一般制成品,從而大大地降低了世界各國消費者的支出總量,增加他們(消費者)的剩余。
第二是進口渠道。中國通過進口原材料、中間品與資本裝備品乃至高端消費品,使得全世界的產油國、礦石生產國、中間品生產國、資本裝備品生產國,以及高端消費品生產國均獲得了經濟增長的機會。
第三是投資渠道。中國通過引進外資與對外投資為世界經濟作出了以下貢獻:首先,中國通過引進外資,為世界過剩資本找到了有利可圖的投資場所;其次,中國將吸引投資和貿易順差產生的巨額儲備用于國際投資,從而為世界貨幣的供給與市場的擴張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最后,更為重要的是,因為有了中國的大規模生產與制造,才保證了世界商品價格的長期穩定,以至即使在世界石油價格猛漲的情況下,仍然沒有發生全球性的通貨膨脹。
至此,我們大致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通過對外開放而保證了對內改革的順利推進;因為中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所以中國的經濟增長實際上是在一種開放的環境下、由全球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進一步的推理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在全球力量的共同作用下實現的,所以其成果就必須為全球所分享。
下一步改革的關鍵是制度創新
如果這樣的結論是正確的,那么我們應當如何面對未來呢?
首先,我們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國策,以便繼續通過對外開放來推動改革走向深化,并讓經濟可持續增長。在這里,我們有必要指出的是,在開發環境下的可持續增長與封閉經濟下的可持續增長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在封閉經濟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受到本國資源存量的制約,但是在開放經濟下,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將會因為利用國際資源而獲得更大的空間。
其次,我們必須通過深化改革來降低對外開放所帶來的風險,這種風險主要是因為改革不到位而造成的內需(需求角度的考察)不足與創新(供給角度的考察)不足,因為內需不足與創新不足,就會造成中國對于外部市場和外部技術的過度依賴。深化改革的目標指向就是變分權改革為制度創新。迄今為止,中國的改革大部分仍然具有分權的性質,分權改革不能從根本上轉變政府職能,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企業缺乏創新激勵的問題。政府職能不發生根本性的轉變,稅率就降不下來,財政的擠出效應就會很高,居民的所得就會減少,消費支出就難以增加。不能從分權改革走向產權改革,那么就會因為財產的不安全與產權的不明確而失去積累、投資與創新的動機。
這樣看來,我們未來的選擇應當是:堅持對外開放來深化改革;通過深化改革來降低對外開放的風險;通過堅持對外開放與深化改革來實現中國可持續的增長,從而為世界經濟增長作出更大的貢獻。(作者為復旦大學世界經濟研究所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