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動化裝備是現代工業的神經中樞
自動化裝備主要指應用于電力、石化、冶金等流程工業和各種加工制造生產線的自動化控制系統和儀器儀表。隨著自動化控制技術的進步,自動化控制系統在裝備業中成為主設備和關鍵性設備。但由于自動化裝備在工藝裝備中所占價值量較小,其戰略地位沒有被深刻認識,我國在自動化裝備上的投資和相關政策也長期不到位。在工業裝備主要依靠引進的時代,自動化裝備是附帶一同引進;在工業裝備加快國產化時代,自動化裝備的發展也相對滯后。2006年,國務院頒布《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將重大工程自動化控制系統和關鍵精密測試儀器的國產化作為16項重大裝備項目之一,這對促進自動化裝備國產化意義重大。
工業化先進國家在工業化過程中非常重視工業裝備與自動化裝備的協同發展,在形成強大的裝備制造能力同時,都培育出了與之相匹配的先進自動化技術。先進國家工業化發展的歷程證明,自動化裝備已由裝備制造業的附屬地位升級為現代工業的神經中樞,事關經濟發展和國家安全,國家必須從戰略高度重視和支持自動化裝備業國產化的發展。
1、沒有國產化的自動化技術和設備,工業化難以自立。現代工業的典型特征是裝備大型化、復雜化、連續化、裝備運行自動化、智能化。工藝參數、技術要求、操作技巧、專利等越來越多地“軟化”在自動化技術和產品中,由主設備與自動化設備“硬軟”緊密結合予以實施。沒有高水平、高質量的自動化技術,大型化、高參數、工況復雜的現代工業重大裝備將無法運行。跨國裝備公司全球化戰略三步曲是,先是轉移生產能力,到國外建廠;再轉移裝備制造技術,這是一個由簡單技術到重要技術的逐漸轉移過程;最后,再根據情況考慮是否轉移控制技術和核心裝備制造技術。實際情況是,由于接受國沒有成長起強大的本國裝備制造企業,因此很少有國家能成功逼迫跨國公司較早地轉移自動化控制技術和核心裝備制造技術。跨國裝備公司即使在失去制造成本和制造技術的優勢之后,由于仍掌握著最核心的裝備制造技術和控制技術,可一直占據著裝備制造業的高端市場并保持較強的競爭優勢。對技術追趕國來講,如果裝備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掌握在別人手中,即使能運行大型設備,也不可能知道整個運行過程的參數,多數是盲操作,出了問題時也只能向外求援。這種受制于人的窘境如果長期得不到克服,國家的工業化不可能自立。
2、自動化裝備是推動產業和企業走高效、節能、安全之路的重要手段。工業自動化技術是現代工業核心技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現代化的過程既包括自動化技術本身的現代化,也包括用自動化技術去提升企業技術水平、管理水平和裝備水平,應用自動化裝備可從根本上提升企業和產業競爭力。同時,自動化技術的應用,也有利于推進節能減排。以煉化工業生產為例,如果采用先進的集散控制系統,平均單爐發氣量至少會提高10%,煤耗可下降5%-10%。
3、關鍵自動化裝備關系國家安全。有關國家安全的重大項目、重要產業和國防建設都需要使用工業自動化技術和產品,以控制運行的穩定性和安全性。過多的采用進口設備,一旦國際形勢有變化,如果不知道用什么技術和參數控制主設備運行,沒有及時的備品備件供應,而國內又不能及時生產相應的自動化設備,就很容易使生產陷入癱瘓,威脅國家經濟和軍事安全。
二、我國自動化裝備產業發展迅速,但整體創新能力落后
1、中國已成為全球自動化裝備產業發展最快的國家,全球主要工業自動化企業都已進入中國。從行業產銷看,2005年我國自動化控制系統及儀器儀表的工業總產值為404.5億元,同比增長28.1%,銷售收入為393.4億元,同比增長28.4%,產值和銷售收入已連續5年實現增長率超過25%,其中3年在30%以上,而同期國際市場同行業年增長率僅為3%-4%。從市場需求看,由于工業化、信息化、自動化的不斷推進,我國工業自動化需求日益旺盛,根據中國儀器儀表協會的預測,到“十一五”末或“十二五”初,我國工業自動化市場需求將超過1000億元。
目前世界主要自動化企業都已進入中國,SIMENS(西門子)、ABB、EMERSON(艾默生),FOXBORO(福克斯波羅)、HONEWELL(霍尼韋爾)、METSO(美卓)等的產品在中國大中型工業項目中被廣泛采用。這些企業除了直接銷售產品外,在我國都有獨資或合資企業,基本上控制和壟斷了我國自動化裝備的中高端市場。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已有一批專業化的自動化裝備企業,如北京國電智深公司、北京和利時公司、浙江中控公司等,他們已能生產大部分的自動化中低端產品,其產品應用在電力、化工、冶金、交通等多個領域,基本能滿足國內中低端市場需求,還實現了出口,很多產品如600MW以下火電機組新增應用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目前基本都是本國產品。同時國內企業已自行研發出高端產品,代表性產品如分散型控制系統(DCS)產品性能和技術水平已與國外產品接近,部分核心技術基本與國際先進水平同步,并已經應用于600MW超臨界火電機組。
2、但總體上看,我國自動化裝備行業創新能力仍不足,國內大型電力、石化、冶金、核電等領域應用的自動化控制裝置為國外企業壟斷、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的局面沒有根本改變。在產品上,國外產品占據了90%以上的國內高端自動化裝備市場。在技術上,國內與國際水平總體相差10-15年,國內大部分產品為國際上世紀90年代初、中期水平。國內企業在近期核心技術變化不大的產品上有一定創新能力,但缺少高端產品的創新能力;在中高端產品中部分產品有跟蹤性創新能力,但缺少超越性創新能力;有一般產品市場適應性創新能力,但缺少掌握核心技術的創新能力,更缺乏前瞻性和原創性創新能力。在研發上,國內企業研發投入嚴重不足,很少有企業達到國外企業那樣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5%-10%的水平,特別是核心技術的研發力度較低,國內沒有一家企業有接近國外同行業中等類型企業研發中心的水平。
3、由于自動化技術升級快,跨國公司進一步打壓,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面臨嚴峻挑戰。一方面,控制技術、通信技術、計算技術的快速發展使工業控制系統具備了適應超大規模、快速響應、運行安全等各種復雜工況所需要的功能,并以軟硬件結合的方式向控制優化、管理優化、工程集成方向發展。這使得正處于技術追趕期的國內企業必須以更快的速度實現技術升級和成果轉化,否則,在新一輪的產業升級中又將被甩在后面。另一方面,跨國自動化裝備企業不斷調整在華策略:他們利用自身強大的技術、產品和資金優勢,加上先進的市場策略,對本土自動化裝備企業進行強有力打壓;同時,為彌補自身在成本、服務上的劣勢,跨國公司又加快本土化進程,其在華的獨資、合資企業在制造成本、產品服務等方面已不遜國內企業;再次,他們通過并購國內行業排頭兵企業以達到直接消滅競爭對手、整合國內行業優質資源、擴大本企業市場占有率等多種目的。目前國內已有多家自動化裝備企業包括一些行業排頭兵企業為國外公司收購,現在還沒有被并購的很多自動化裝備企業如國電智深、北京和利時等都是外資爭相并購的重點,很多國外公司為此開出非常優厚的條件,由外資主導來重組中國自動化裝備行業的趨勢已漸成形,產業風險突顯,危機四伏。
三、我國自動化裝備企業在創新中遭遇市場準入難題
我國自動化裝備要趕超先進國家,有力支撐裝備制造業和工業化發展,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自動化裝備要與主裝備緊密耦合、互動發展的特點使其技術創新又必須通過大量的應用實踐才能實現。由于存在政策缺陷,我國自動化裝備企業在技術追趕的關鍵時期,卻很難得到市場應用的機會,他們的創新成果由于不能在本國率先應用,一些企業被迫先到國外實現銷售,然后再打回國內市場,如北京和利時公司研制成功的核電站自動化監控系統開始時總得不到本國市場的信任,后來是先在巴基斯坦取得首個應用業績后,才拿到國內訂單;一些在國外工程中已經成功應用的產品目前仍未能進入國內工程項目;一些企業雖然與國外企業相比還有一定差距,但卻處于技術突破的臨界點,只要給它一個工程實踐的機會,它就有可能在這個點上實現技術跨越,但爭取這樣的機會對中國自動化裝備企業來講,非常困難。多數自動化裝備企業反映:市場進入的困難大于研發,落實試點應用耗費的時間精力超過技術攻關。
1、技術關鍵但價值比重低的自動化裝備產業,在裝備進口導向階段被邊緣化,在鼓勵裝備國產化政策體制下也難有市場空間。自動化技術的重要性在于其對設備的安全、可靠、經濟運行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容不得出絲毫問題,否則后果非常嚴重。任何應用方對自動化裝備的選型都極為慎重,都要求將自身承擔的風險降至最小。但自動化裝備的價值比重低,對一整套裝備來講,控制系統所占的價值比例并不大,一般而論,全部測控設備在一套石化裝備投資中所占的比例不到15%,在電站中不到5%,在冶金設備中不到2%,而且這個比例如果再分解到幾十個、幾百個儀器、儀表和自動化設備中,每一項所占的比例就更小。在國內裝備制造業處在發展初期,特別是自動化裝備還整體落后的情況下,加上花錢不多,國內在引進設備的同時,一般必然要同時全套引進自動化裝備。在即使是主設備已實現國產化的情況下,由于價值比重不高,應用方也更傾向于引進國外的自動化裝備。
我們推行多年、涉及領域也逐步擴展的國產化政策,在推動自動化裝備自主創新方面也基本失效。我國目前對重大項目的國產化要求是按“價值法”,即以價值數量大小為基礎,如在一個項目中,國產設備的投資額達到75%就合乎國產化要求等。而對重大項目來講,自動化設備占整個項目的比例非常小,按照“價值法”對國產化進行考核,應用方沒有動力在實現自動化裝備國產化上下功夫。這樣做的結果是表面上我們看到很多重大工程在國產化上紛紛達到或超過要求,但在關鍵技術和設備上仍然主要依靠引進,本土的關鍵性技術服務商和設備供應商在“國產化”中卻被邊緣化。
2、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受到不公正的市場待遇。一是首臺首套難以進入市場。自動化裝備產品的特殊性使得有良好業績經驗、技術成熟的產品讓購買者更放心,購買者為規避風險,在采購中往往對供應商提出要有相應的業績與經驗要求,而不愿采購缺乏業績和經驗的國內首臺首套產品。我國很多行業的自主創新都存在這樣一個悖論,一方面要通過大量首臺首套達到創新的目的,另一方面國內市場對本國的首臺首套產品又不信任,從而使得大量的創新恰恰就卡在首臺首套規則上,企業研發和生產出來產品因為拿不到第一個訂單,突破不了首臺首套規則的怪圈,多數胎死母腹之中。而相反對國外設備的首臺首套大開綠燈,以至許多國外廠商以中國項目進行試驗。在國外公司利用中國項目取得的首臺套業績后,國內一些用戶反而以國產產品沒有業績為理由把國產產品拒之門外,大量重復引進,不得不令國人痛心疾首。北京國電智深公司研制出應用在600MW超臨界機組的自動化控制系統用了不到2年時間,而該產品獲得市場首次應用卻用了至少3年時間。對自動化裝備來講,新產品得不到應用的機會,不但企業經營會陷入困境,更重要的是,企業將失去依據應用要求而不斷調整、完善、提升的機會,企業在創新后將再次落后。二是在招投標中屢遭排擠。即便有業績和經驗的國內產品進入或擴大市場也非常困難。國內一些工程項目在招標中明確規定不采用國內自動化裝備,根本不給國內企業投標的機會;或者利用各種手段阻止國內有競爭力的企業參與投標,或者在招標時制定各種不合理的標準和門檻,目的就是“準確地”將本國潛在的競爭對手排除在外,從而“順利地”讓國外產品中標。三是同質不同價。在技術和性能相同或相近的情況下,國內裝備產品的價格往往被壓得很低,很多采購方在招標中往往不是根據產品的技術和性能條件或在市場上的應用效果來確定價格,而總是理所當然地認為只要是國內產品就必須低價,國外產品哪怕并不先進也可以賣高價錢。同種產品,質量一樣、性能一樣,價格卻因本國一些采購方這種崇洋情節而相差懸殊,致使本已處于市場弱勢的本國企業盈利能力受到嚴重削弱,也很難支撐持續的研發投入,一些本來有一定創新能力的企業又回到只做簡單的產品設計、為國外企業代工的生產經營模式。
3、政府沒有為本國自動化裝備企業提供足夠的市場機會。在技術追趕和新產品得不到本國市場信任的情況下,政府對創新產品的首購或推廣起著至關重要、在一些行業如裝備制造業甚至是無可替代的作用。它可以引導社會對創新產品的需求,增強社會對創新產品的信任感,縮短創新產品進入市場的時間。在我國現行體制下,由于國家發展政策與科技創新相脫節,負責發展的部門和企業往往缺乏推進創新的內在動力,在多數情況下,他們追求的是項目進度和一次成功,對本國企業的技術能力缺乏信心,寧可花高出幾倍的價格去購買國外技術和產品,也不愿給本國企業提供工程實踐的機會。他們可以寬容對待國外技術和產品出現的重大事故,但對本國技術和產品哪怕稍有問題就將之打入冷宮;他們可以用各種有效手段和冠冕堂皇的理由封殺本國技術和產品,卻毫不吝惜國家和本國企業在這方面巨大的投入和可能為此承擔的損失。
4、自動化裝備企業陷入“風險怪圈”。在自動化裝備行業,采購方不愿采購本國創新產品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怕擔風險,包括設備和生產損失等經營性風險以及諸如一旦出問題會受到多方責難和懷疑等社會性風險。而強迫采購方過多地承擔創新的風險也是不公平的,同時自動化裝備企業普遍由于規模小、經驗少,也沒有能力為應用方分擔過多的風險。這就是創新中“風險怪圈”。發達國家通過建立有政府和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如政府首購和采購機制、創新產品風險擔保機制、創新產品商業保險機制、融資租賃機制等,幫助采購方分擔風險,有效地解決了創新的“風險怪圈”。我國基本上還沒有建立多層次的創新風險分擔機制。創新產品的政府首購制度還在探索中,政府采購也更多是在辦公用品領域,重大工程中的政府采購還不多,政府為使用創新產品者提供擔保的機制也沒有建立,商業保險公司也缺乏分散創新風險的險種,國外在重大裝備和產品銷售中經常使用的融資租賃在國內也沒有發展起來。創新風險不能合理分散,采購方拒絕采購本國產品也是情理之中。
四、以國電智深為代表的行業排頭兵企業在自動化技術研發和市場應用上取得重大突破,在創新上積累了初步經驗
北京國電智深公司是國內專門從事自動化控制技術研發與設備生產的企業,公司前身是中國電力科學研究院電廠自動化研究所和國電龍源電力工程有限公司,公司主要產品是應用于火電機組上的自動化控制系統。截止2006年底,公司有資產2.67億元,年銷售收入2.51億元,有員工370人,其中技術人員300人。經過40多年的技術積累和重點攻關,國電智深公司已掌握了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火電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核心技術,其生產的DCS控制系統在國內600MW超臨界機組得到成功應用。國電智深產品在高端市場上的突破,打破了國外進口自動化控制系統在大型火電機組市場上的長期壟斷局面,并迫使進口產品大幅降低價格,這對推動電力行業健康發展和工業自動化行業自主創新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北京國電智深公司40年磨一劍,在自身創新和推動行業自主創新方面積累了初步經驗。
1、自主創新是企業在產業和市場中樹立地位、保持領先的根本出路。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在近年的發展中形成三種不同的道路,也出現了三種不同的結果。(1)代工服務模式。在外資剛剛進入中國、本國自動化裝備產業也剛剛起步的時候,國外產品要進入中國急需市場網絡和本土售后服務機構支持,而國內一些科研機構或廠家短期內不能生產出市場所需的產品或生產出來也難以賣出去,于是放棄或削弱自主研發而選擇為國外產品做代理、分銷或提供售后服務支持,這樣做收入相對穩定,在初期收入甚至還很高,風險又小,且操作簡單。這種代工服務模式在初期成為我國自動化裝備科研機構或企業的主流發展模式。經過幾年時間,當國內從事代工服務的科研機構和企業逐步放棄或弱化技術能力時,外資在中國市場也逐步建立了能為自己控制的市場網絡和相應的服務能力,他們向已經出現技術能力退化的國內代工服務商提出更苛刻要求,國內代工服務機構的利潤大幅減少,進一步失去生產經營自主性。其中少數企業被迫轉型,尋求更獨立發展的空間,但多數企業除了繼續從事利潤日益減少的代工服務外,已沒有多少能力和動力實現轉型和技術升級。(2)外資化模式。我國自動化裝備行業近年來的并購重組基本是由外資主導進行的。外資為加快進入中國或整合利用我國自動化裝備行業的重要資源或干脆以更直接的方式消滅中國本土的競爭對手,加大了對國內自動化裝備企業的并購力度,尤其是對行業排頭兵企業的并購是其并購戰略的重點。國內一些已有一定技術基礎和市場地位的自動化裝備企業已經被外資并購。在產業發展初期,本國企業迫于生存或自身進一步發展的需要,與外資合資或讓外資控股,是一種比較現實的選擇,但被收購后原企業的品牌和技術資源多數會被重組。從整個產業持續發展的角度看,如果本國的行業排頭兵企業紛紛被外資收編,這個產業就會很危險。(3)自主創新模式。國電智深公司在初期也是與國外公司合作,先是為美國西屋公司提供咨詢和技術服務,后與西屋公司成立“中國電科院—美國西屋工程服務中心”,但是在與國外合作過程中,始終沒有放棄自主創新的努力,他們一直保留并控制著技術能力,在合作中體現自主,在引進中注重消化、吸收再創新。公司在研制成功300MW機組控制系統的基礎上,又先后研制出600MW亞臨界、超臨界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目前正在研發1000MW超超臨界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國電智深公司自主創新之路走通的根本原因是,擁有對技術有執著追求、有前瞻性眼光和熟悉技術與企業經營的管理團隊。在攻克技術和市場難關的關鍵時刻,他們沒有輕言放棄,有技術背景的決策層起了關鍵作用。通過自主創新他們由弱變強,已成為國
2、政府和用戶在初期的支持是國電智深創新產品打開市場的關鍵。擁有一個敢于承擔使用風險并為之在本系統內大力推廣的大用戶是國電智深大型火電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能在國內率先打開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是國電智深公司相對行業內其他企業的一個明顯優勢。作為應用方同時也是大股東的國電集團為支持國電智深公司進行自主創新,在堅持公平招標的前提下,率先、大膽采用國電智深生產的DCS產品(國電河北龍山電廠2×600MW亞臨界機組)、國內首臺超臨界機組主廠房和輔助車間一體化項目(國電大連莊河電廠2×600MW超臨界機組),在這些項目的帶動下,國電集團康平電廠2×600MW機組超臨界機組、國電聊城電廠2×600MW超臨界機組、國電蚌埠電廠2×600MW超臨界機組、國電民權電廠2×600MW超臨界機組電廠輔助車間一體化也采用了國電智深的產品,進而使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電智深EDPF-NT自動化控制系統在國電集團新增大型機組得到推廣應用。在國家發改委的支持下,國電集團已經部署在十一五期間實現1000MW火電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的示范工程,大型超超臨界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國產化計劃有望比國家計劃提前五年實現。如果在其它行業有更多的像國電集團這樣敢于吃螃蟹的企業,自主創新的市場問題將迎刃而解。
政府在國電智深大型自動化控制系統的推廣應用中也起了一定作用。一是通過政府對國電智深產品的認可增強其社會信任度。政府在企業自主創新中不能替代市場,但它可以通過鑒定、認證、組織推廣等方式幫助本國創新產品得到用戶的信任和認可。如國電智深獲得國家發改委“超臨界火力發電機組綜合自動化產業化”項目和“分散控制系統本地化”項目,特別是大連莊河電廠自動化控制系統國產化項目被國家發改委率先列入“國家技術進步示范工程”,這個得到國家認可的工程對國電智深在推廣新產品時作用很大。二是政府利用項目批準、政府采購、領導人倡導等資源支持本國創新產品的應用。至少在中國,如果一個企業或創新產品得到了政府部門和領導人的認可,包括參觀、訪問、領導批示、題詞,或者政府部門在批準項目時明確提出應用國產化設備的要求等,對本國創新產品進入市場會有很大推動作用。如何發揮政府的作用,既需要政府能主動想企業所想,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更需要企業自己去積極爭取。而后者在現有政府管理體制下對企業來講是更現實、更有效的選擇。
3、長期技術積累和重點攻關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前提。自動化裝備的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必須依靠自主創新。要進行自主創新,必須要有長期的技術積累。耐不住寂寞、誘惑而急于求成,只貪圖抄近路、走捷徑的做法很難取得重大突破。國電智深公司從60年代開始從事火電廠計算機監控的研究項目,到研發出國內首套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火電機組自動化控制系統,用了40年時間。在這個過程中,他們先后開發出7代共11種主流產品,能面向電廠提供一整套解決方案。他們走了一條循序漸進的技術和產品路線,在開始階段先從小型設備做起,逐步取得市場認可并保證公司能維持正常經營,同時不斷積累技術能力,然后再逐步升級、上臺階,進而實現重大突破。與國電智深公司不同的是,一些企業從一開始時就做大型設備,但由于這類新產品不容易為市場所接受,造成銷售困難,公司因此出現經營危機。
4、技術創新必須與市場應用相結合。離開市場應用,創新將成為無源之水。國電智深公司在20多年時間內先后推廣應用了800多臺套(其中自主化產品500多臺套)火電廠自動化控制系統產品和工程服務,涉及1億千瓦的火電裝機容量,占全國火電裝機容量的21%。800多臺套業績中,涉及超超臨界、超臨界機組等50MW—1000MW各種容量機組,大型流化床鍋爐、垃圾焚燒爐、生物質鍋爐等各種類型鍋爐,大型供熱機組、聯合循環機組等各種類型機組,數據采集、調節控制、電氣控制、汽機電液控制、輸煤控制、化學水處理控制等各種控制功能、仿真技術以及自動化成套解決方案等。大量的工業應用為國電智深公司培育出了一批技術專家,公司在與外資合作中掌握了應用,在應用中培育和提升了自己的技術能力,并逐步掌握了核心技術。
五、從市場側支持本國自動化裝備企業自主創新的政策建議
由于以前技術落后,在技術追趕的過程中,本國創新產品在初期往往很難得到市場信任,改變技術能力的過程和改變市場對本國技術認識的過程不可能同步,二者之間存在一定時間差。我們不能違背創新規律試圖消滅這個時間差,而應通過政策創新盡力縮短這個時間差,使本國創新成果盡早被本國市場接受。
1、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試點、示范推廣工作。一般性產品的創新和推廣可通過市場解決,但關鍵自動化裝備必須通過落實重大項目的應用試點、示范,并抓緊機會進行大面積推廣,才能真正迅速見效、達到創新目標。目前我國高端的自動化裝備只是在特定條件下實現了局部的市場突破,距大面積市場應用還很遠。如果不抓住時機推廣、提升,已經實現的技術和市場突破很可能曇花一現。在這方面我們在很多行業都有過深刻教訓。因此,一方面,要繼續擴大創新產品應用的示范、試點范圍,在電力、石化、冶金等行業分別增選若干試點項目,為國內自動化裝備創新成果提供擴大影響、拓展業務領域的機會。另一方面,要加大對示范項目的支持力度,如考慮優先審批示范項目的后續工程,對示范項目投資實施貸款和國債支持,為示范項目提供政府擔保等。
2、調整按價值法確定國產化比例的政策。應逐步采用按核心技術和核心部件的方法確定國產化范圍,對國家重點工程和重大裝備的國產化應將自動化裝備的國產化分列,并單獨考核。
3、建立政府為主、社會共同參與的創新風險分散機制。政府在創新中處于特殊地位,在一些重要領域政府如果不主動承擔某些技術創新的風險,就可能遭遇受制于人的更大風險,國家安全就沒有保證。自動化裝備產業對國家有戰略意義,政府應為關鍵性自動化新產品分擔市場風險,主要措施應包括財政補貼、政府擔保和政府訂貨,特別是應強化政府首購機制。要建立讓社會共同分擔創新風險的機制,包括商業保險機制、融資租賃機制等。
4、消除限制本國創新產品的政策。下決心糾正在招投標領域排擠本國產品的做法;調整限制本國企業創新產品的稅收、收費、準入等政策;切實支持首臺首套產品;加快政府自身改革,提高辦事效率。
5、推動建立產業聯盟機制解決自動化裝備企業創新的市場難題。產業聯盟是市場條件下實現聯合創新的重要組織形式,它可以整合產業內上下游相關企業,形成強大市場力量,促進新技術的產業化和商業化,對解決由于產業鏈不配套而造成的產業鏈上下游之間市場接口不暢有重要作用。我國目前在電子、通訊等行業已建立了若干規模不等的產業聯盟。應探索在自動化裝備上下游產業鏈上建立產業聯盟機制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包括建立上下游企業合作聯盟機制、技術標準聯盟機制、研發合作聯盟機制、市場合作聯盟機制等,并爭取成為國家支持產業聯盟的率先試點產業。
6、積極推動產業重組與整合。裝備產業的上下游企業間應加快重組與整合,打造關鍵業務一體化的大型裝備企業。推進自動化裝備企業間的重組與整合,改變產業散、小、惡性競爭的現狀,進一步提高產業集中度。深化自動化裝備企業自身改革,建立確保公司可持續發展的產權機制和管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