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歷來十分重視黨校的工作。1925年10月中共中央擴大執行委員會通過的《宣傳問題議決案》中指出:“現時黨內所有的力量,只能開辦下列兩種形式的黨校:(一)各地委之下的普通的黨校,造成群眾的鼓動員。這種黨校應當是工人的,畢業期限至多不過一月或一個半月。(二)區委之下的高級黨校教育一班政治智識較高的同志和已經有工作經驗的同志——造成能夠辦黨的能夠做成負責任的工作的人才,畢業期限不要過三個月。”一些地方按照中央的這個決議開辦了地方性的黨校。1926年2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共中央特別會議上作出了“在北京及廣州各辦一長期黨校”的決定。隨著北伐戰爭的發展,有條件的地區開辦了一些黨校。但這些多是地方性的,還沒有一個中央一級的黨校,到了1927 年夏季,在轟轟烈烈大革命迅猛進行的形勢下,黨的“五大”于1927年4月底到5月上旬在武漢召開。黨員人數此時已達近6萬人,各項工作蓬勃興起。
由于黨員的大發展,革命形勢的大發展,干部隊伍的大發展,迫切需要創立中共中央黨校以培養干部。為此,陳獨秀在“五大”上所做的《政治與組織的報告》中提出:關于黨校問題,我們黨目前需要成立黨校。對于這個問題,有兩種意見:一、中央想成立一個黨校,二、各個地區也想成立黨校。如果中央成立黨校,講師會更好一些,而各地成立黨校,會更方便一些。據我看,前一種意見較好。中央有個計劃,打算成立一個設立兩個部并擁有五百人的黨校。總之,這項工作現在非常重要。如果我們能在武漢守住,我們就在這里成立黨校。大會經過討論,原則同意在武漢創立中共中央黨校。為落實“五大”的決策,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于5月22日開會決定在武昌創辦中央黨校,招收學員300人,學期六個月,并定于7月30日開學。為此,特成立中共中央黨校籌備處,由米夫、張秋人、任作民、陳潭秋組成。副教務主任尹寬、事務主任由張秋人擔任。李德昭、劉國章為翻譯。另有庶務會計一人。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多次開會專門研究中央黨校的有關問題,不僅對中央黨校的領導班子作了安排,還對經費問題作了詳細研究并撥出款項加緊籌備工作。一切具備,只待開學了,只因汪精衛的叛變而未能如期開學,而延期到蘇區后才開辦。雖說中共中央黨校未能如期開辦,但“五大”決定創辦中共中央黨校,這是在黨的組織建設上的一個重要成就。
中央黨校
中共中央黨校是輪訓培訓黨的高中級領導干部和馬克思主義理論干部的最高學府,是學習、研究、宣傳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要陣地和黨性鍛煉的熔爐。黨的十四大以來,一直到十六大召開以后,中央黨校緊緊圍繞落實用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武裝全黨這一戰略任務,以深化改革為動力,全面推進黨校建設,教學、科研、行政、后勤等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新的進展。
學校領導機構是校務委員會,下設哲學、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法、中共黨史、黨的建設、文史等七個教研部和國際戰略研究所,并設有教務、科研、組織人事、行政后勤等職能部門。全校有工作人員1360多人,每學期在校學員1600人左右。中央黨校還設有進修部、培訓部、研究生院三個學員管理部門:進修部負責省部級、地廳級干部、縣(市)委書記的輪訓;培訓部負責中青年后備干部以及新疆、西藏等少數民族干部的培訓;研究生院負責培養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的博士、碩士研究生和黨校系統師資。中央黨校還設有中直機關、中央國家機關、部隊、中央金融工委和中央企業工委分校,培訓相應級別的干部。
以2000年6月中共中央頒發《關于面向21世紀加強和改進黨校工作的決定》和召開全國黨校工作會議為標志,黨校事業進入一個新階段。中央黨校以學習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中心,根據黨中央提出的提高干部的理論素養、世界眼光、戰略思維、黨性修養等基本要求,建立了教學新布局。開設有“馬列主義基本問題”、“毛澤東思想基本問題”、“鄧小平理論基本問題” 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當代世界經濟”、“當代世界科技”、“當代世界法制”、“當代世界軍事和我國國防”、“當代世界和我國的民族與宗教”、“當代世界思潮”等課程,引導學員對國際國內重大現實和戰略問題進行研究和討論,并在教學的全過程貫穿增強黨性的要求,開展黨性黨風教育。定期邀請中央領導和中央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以及各方面的專家來校作“形勢、國情、政策”的報告。中央黨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實行“實事求是”的校訓。教學中堅持自學為主、讀原著為主和加強研討的方法,堅持聯系國內大局和國際大局深化理論學習的方法,堅持結合個人工作實際和思想實際促進主觀世界改造的方法。中央黨校的科研工作,以研究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大現實和戰略問題為重點,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努力結合國內國際形勢的發展變化進行理論創新,為教學服務,為中央決策服務,為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服務。根據中央決定,中央黨校成立了鄧小平理論研究中心,在圍繞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重大現實問題的研究中,取得了一批高質量的成果。從1995年起,中央黨校先后有一大批優秀專著、論文、電視片等榮獲全國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和其它獎項。從“七五”至“十五”期間,承擔100多項國家科研課題,充分發揮了黨校作為思想理論陣地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肩負培養新世紀高中級領導干部的任務,中央黨校十分重視信息化建設和校園基本建設。1999年9月1日中央黨校校園網絡和遠程教學網絡初步建成,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中央黨校校長的胡錦濤同志出席開通儀式,并作了重要講話。他指出,這是黨校建設中的一件大事,將會有利地促進干部教育事業的發展,希望繼續努力把這件事情辦好。中央黨校將用三至五年時間進一步完善遠程教學網絡和計算機網絡,努力加強黨校信息化建設,逐步實現教學科研和辦公管理手段現代化。自1994年以來,中央黨校進一步加強基本建設,其中包括新改建學員樓、綜合樓、學員食堂等,大大改善了教學設施及生活條件。同時全校的綠化覆蓋率已達80.7%,形成了“三季有花、四季常綠”的優美的學習生活環境。近年來,年年被北京市和中直機關評為綠化先進單位。
中央黨校辦有《學習時報》、《理論動態》、《理論前沿》、《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中共中央黨校學報》等報刊。辦有《思想理論內參》。設有圖書出版社和音像出版社。圖書館藏書120余萬冊。還設有函授學院和成人教育學院。中央黨校加強對全國地方黨校的業務指導工作,推動了全國黨校教育事業的發展。隨著對外學術交流的擴大,許多國家的政黨代表團、學術團體和著名學者到中央黨校訪問或開展學術交流活動,黨校每年都安排學員、教師和管理人員出國考察進修,擴大了中央黨校對外交往和國際影響。
近年來,中央黨校選拔了一批德才兼備的中青年領導干部充實到領導崗位,使領導班子的結構更趨合理。重點抓了中青年教師和學術骨干的培養工作,形成了以一批著名的老學者和部分中青年教師為主體的教學科研隊伍。全校現有教師近600人,其中教授168人,副教授159人,博士生導師70人,有46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中央黨校是國家批準的博士、碩士學位授權單位,現有博士授權點6個,碩士授權點14個。從1981年起,培養了博士生266人,碩士生112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