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由于市場層次的單一,相當于用“一指”彈奏出的中國資本市場樂章顯得單調而乏味;如今,在股票市場、債券市場、場內市場、場外市場、現貨市場、衍生品市場等多層次市場的共同配合下,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構建進入了快車道。中國資本市場正在用“十指”彈奏出一曲氣勢恢宏的多重和弦新樂章。
短短的過去五年間,從“一指”到“十指”,從“單音”到“和弦”,中國資本市場完成了從一個“新興市場”邁向“成熟市場”的最初蛻變。
時間退回到2002年,在中國經濟持續高速成長下,資本市場各個層次間發展不平衡的惡果開始逐步顯現。市場資源配置效率低下,多樣化融資需求無法得到滿足,直接融資比重過低,風險過度集中在銀行系統,日益復雜的經濟“樂譜”急需資本市場這位“演奏者”跟上發展的節奏。
如何才能跟上發展的節奏?很快,這一問題便有了回應。2003年,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在其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中指出,“建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資本市場結構,豐富資本市場產品。”首次在黨的文件中明確,中國資本市場發展的目標模式是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體系。
次年,《國務院關于推進資本市場改革開放和穩定發展的若干意見》(俗稱“國九條”)正式頒布。作為指導資本市場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國九條”明確提出發展多層次資本市場。“繼續規范和發展主板市場,逐步改善主板市場上市公司結構。分步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完善風險投資機制,拓展中小企業融資渠道。積極探索和完善統一監管下的股份轉讓制度。”
毫無疑問,《決定》和“國九條”清楚地看到了問題的關鍵所在,并提出了一條行之有效的解決思路:充分調動起演奏者的“十只手指”,相互配合,共同用力,構建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自此,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大幕悄然拉開。
作為主板市場的有力補充,2004年5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正式開辟了中小企業板,即“二板市場”,標志著股票市場內部層次開始搭建。2006年初,相對于場內市場,作為首個試點,中關村科技園區正式進入非上市股份公司代辦股份轉讓系統,場外市場雛形初現。
時間來到了2007年。隨著股權分置改革的完成,多層次資本市場建立開始成為資本市場發展的主旋律。在思路更加清晰而具體的同時,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步伐也開始加快。
對于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的構建,中國證監會主席尚福林在年初舉行的“全國證券期貨監管工作會議”上這樣描述:“交易所主板市場仍是重點發展的‘一層’;繼續推進中小企業板塊建設;積極推進創業板市場建設;進一步發展代辦股份轉讓系統,構建統一監管下的全國性場外交易市場;研究建立不同市場層次間的‘轉板’機制以及建立全國統一的非上市公眾公司監管體制。”
作為股票市場內部唯一一個尚未建立的市場層次,創業板市場建設方案也于日前獲得了國務院的批復,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推出前的籌備工作。旨在規范非上市公眾公司行為的《非上市公眾公司管理暫行辦法》及配套規則也將盡快制定發布實施。
當然,除了依照風險分層管理原則對股票市場內部進行的分層外,資本市場想要演奏出復雜和諧的樂章還離不開債券市場、衍生品市場等其他“手指”的配合。
與國債、企業債市場相比,一直以來,公司債市場被看作是我國債券市場的一條“短腿”。今年8月14日,《公司債券發行試點辦法》正式頒布實施,公司債起航,助力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
而作為構建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另一個重要戰略部署,以推出股指期貨為起點的金融衍生品市場也正在積極醞釀中。
可以想象,隨著各個市場的不斷發展壯大,資本市場的“十指”更加強勁有力,配合更加協調,必將彈奏出一曲恢宏美妙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