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0日,國家發改委以急件形式下發《關于促進玉米深加工業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簡稱“《意見》”)。此舉被解讀為中國官方釋放全面收緊玉米深加工項目的信號,也徹底消解了生物燃料“爭糧”的憂慮。這是繼2006年12月19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聯合下發《關于加強生物燃料乙醇項目建設管理,促進產業健康發展的通知》以來,又一次以明文在燃料乙醇產業踩下一腳“急剎”。
《意見》指出,基于目前玉米深加工業發展的狀況,“十一五”時期對已經備案但尚未開工的擬建項目停止建設;原則上不再核準新建玉米深加工項目;調整現行玉米深加工項目管理方式,實行項目核準制,加強對現有企業改擴建項目的審查,嚴格控制產能盲目擴大,避免低水平項目建設。試點期間將暫不允許外商投資生物液體燃料乙醇生產項目和兼并、收購、重組國內燃料乙醇生產企業。此外,《意見》明確表示頒布目的是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設和投資浪費,嚴格控制玉米深加工過快增長、實現飼料加工業和玉米深加工業的協調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叫停糧食乙醇項目
玉米是我國三大主要糧食作物之一,不僅可以作為食品和飼料,也是一種重要的、可再生的工業原料,在國家食物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近年來燃料乙醇產業的快速發展已經大大超出決策者最初的愿望。數據顯示,2006年我國深加工消耗玉米3589萬噸,占消費總量的26.8%;“十五”期間,玉米深加工業消耗量累計增長94%,年均增長14%,同期玉米產量僅增加31%,年均增長4.2%,遠低于工業加工產能的擴張速度。
發改委認為,玉米加工業的發展,對推動農業產業化、穩定并增加玉米生產、促進農民增收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同時一些地區也出現了玉米加工能力擴張過快、低水平重復建設嚴重、玉米加工轉化利用效率低和污染環境等問題,部分在建項目不符合土地審批、環境評價、信貸政策的要求。尤其隨著陳糧庫存耗盡,糧食乙醇項目逐漸將目光移向新糧,對國家糧食安全產生威脅?!兑庖姟返某雠_無異于是以極其明確的姿態表明了在發展生物燃料和保障糧食安全問題上政府的態度。
非糧作物成主力
對于深受尾氣、酸雨、塵土等都市污染困擾的現代人來說,用綠色植物來解決急迫的能源問題將是最為理想的途徑。《意見》叫停糧食乙醇項目,并不代表國家不支持以燃料乙醇為代表的生物燃料的發展。
實際上,國家發改委8月31日印發的《可再生能源中長期規劃》,已對生物燃料未來的發展格局做出了框架性描述:近期將重點發展以木薯、甘薯、甜高粱等為原料的燃料乙醇技術,以及以小桐子、黃連木、油桐、棉籽等油料作物為原料的生物柴油生產技術,發展以纖維素生物質為燃料的生物液體燃料技術。到2010年,增加非糧燃料乙醇年利用量達200萬噸,生物柴油20萬噸;到2020年分別增加至1000萬噸和200萬噸,總計替代約1000萬噸成品油。
當然,對比已經形成的102萬噸糧食燃料乙醇產能,非糧燃料乙醇的生產技術目前仍只是初步具備商業化發展條件,但是政策已經以毫不曖昧地姿態確立了基調,未來非糧作物成為生物質能源中的主導力量也只是時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