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高估企業信息化的能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IT技術背景的CIO,另一種是總裁型的CIO。前者往往是因為低估了管理的難度,總是希望自己的專業在業務應用中越神通廣大越好;后者則恰恰相反——過分寄希望于通過一種工程技術手段去降低管理的難度。
不久前,筆者與一位IT媒體圈的朋友談論技術刊物的發展方向,雙方有所爭執,辯論到最后,這位朋友負氣道:“我做技術研發有將近十年的經驗,難道在技術刊物上的認識還沒有你深刻?”之后拂袖而去!筆者自思,辯論無非是要找到正確的結果,至于執業時間長短,實在不能算作認識深刻的證據,就好像天天做飯的不一定是好廚子,天天寫字的也不一定就能當作家,否則豈非滿街鮑叔牙,遍地曹雪芹?
由此,讓筆者想到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CIO們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筆者見過、耳聞過一些CIO,閱讀過很多CIO的思想和事跡,有的CIO是技術工程師型的,有的是財務總監型的,有的是車間主任或分廠廠長型的,有的是設計室主任型的,還有一些是總裁型的……沒有人是天生的CIO,因此很多CIO都會將其過往經歷的烙印打在對企業信息化的認識上。
在各種類型的CIO中,最容易高估企業信息化的能力的有兩種人:一種是IT技術背景的CIO,另一種是總裁型的CIO。前者往往是因為低估了管理的難度,這種情況是專業人士通病——總是希望自己的專業在業務應用中越神通廣大越好;后者則恰恰相反——過分寄希望于通過一種工程技術手段去降低管理的難度。雖然產生認識偏頗的原因不同,但是這兩種人卻有一個非常顯著的共同點,那就是容易把IT和企業管理分開來看。
筆者采訪過一家上馬了SCM(供應鏈管理系統)的企業,對于這套系統的應用效果,全公司沒有一個人說好,最突出的問題是不能很好地管理供應商的供貨時間,有時候停車場停滿了供貨商的車無法入庫,有時候生產線在停工等配件。究其原因,這家企業居然在同一種配件上使用了11家供貨商,而且還要在供貨商之間搞平衡!該企業CIO說這種情況的出現主要是管理的問題,但是卻無法解釋在SCM實施階段為什么沒能基于項目需求調整供貨商結構。所以如果讓筆者去判斷是IT的問題還是管理的問題?筆者會說:都是!對于今天的企業IT,是不可以把IT與管理割裂來看的。
今天做企業信息化的人都知道,統一的ERP系統下應該使用統一的產品配件編碼,但是就是會出現不同分廠不同BOM的現象,為什么?僅僅說技術端出問題或者僅僅說管理端出問題,公平嗎?
今天企業IT的很多問題,實際上都是管理問題。不把IT放到企業管理的整體中去看,一定會出現從對IT實施寄予厚望到對IT結果有所失望、甚至大失所望的現象,以結果論輸贏,自然而然就得出“ 高估了信息化的能力” 這一判斷。可是,是我們高估了IT的能力還是我們沒有發揮好這一能力?在今天的企業中,IT與企業文化、企業知識、企業管理理念日益融合,很多時候我們可以認為,IT不僅是支持先進管理思想的手段,它本身更代表了一種先進的企業管理模式,而僅僅將IT當成一種工程技術手段的看法,已經遠遠落后了!
所以,CIO自己應該正確認識自身的角色定位——不僅是一個高級工程技術人員,更是一個推行先進管理理念的管理人員!從自身做起,正確理解企業IT。有些CIO們可能會覺得委屈:“我不想割裂IT與管理,是企業管理環境迫使我割裂。”
對此,筆者不免要講一個大道理出來,那就是所謂敬業:CIO的重要職責之一,就是促使企業一把手、高管層、業務執行層用業務管理的思路去看待IT,而不是把IT看成一個科技巫師,先無限崇拜,然后無限鄙視。而正是由于這種從崇拜到鄙視的變化,才導致了“高估了信息化能力”這一論調的產生!《e制造》執行主編 石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