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最近委托有關機構研究的一份報告建議,中國在“十一五”后期、“十二五”及更長的時間內,應當實施“安全發展”的進口新戰略,對資源和能源產品的進口應加強國內協調。
這份名為《中國進口戰略研究》的報告由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法學所、數量經濟與技術研究所和對外經貿大學、商務部外貿司進口處共同完成。
主持這項課題的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國際貿易研究室主任宋泓昨日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安全發展”的新戰略的具體做法是:抓“兩頭”、放“中間”、促進平衡。
這一戰略的具體內容是指:對能源和資源類產品,要實行多元化戰略,并加強進口的協調和管理,避免能源和資源進口風險,確保能源和資源進口的安全和穩定;
在高技術行業的開放和保護之間尋找平衡,避免過度開放和過度保護造成技術創新激勵不足和限制高技術行業的發展;
放松對勞動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限制,實現這兩類產品自由貿易;
以對外直接投資形式,促使低端產業的國際轉移,逐步形成海外加工貿易體系,并擴大這類低端產品的進口,改進外向型加工貿易所形成的貿易不平衡規模。
本月上旬,在商務部的一次內部討論會議上,據一位與會者介紹,商務部WTO司負責人基本同意報告的觀點,但表示應當進一步細化,到底哪些產品和行業屬于“兩頭”和“中間”,使之更具有可操作性。
報告提出,目前中國進口貿易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有三:巨額的對外貿易不平衡;國內快速增長的能源資源需求得不到充分有效保障;以及高技術產品進口受到國外種種管制和限制。
上述報告認為,保證正常穩定的外部供應,尤其是重要資源性和能源性產品的供應,維護國民經濟平穩發展,成為進口管理的新挑戰。報告建議,為實現初級產品的進口保障,對能源和礦產品等大宗資源性產品的進口,要加強國內的協調。 宋泓認為,在能源和資源等初級產品方面,中國應該學習日本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做法,一方面簽訂長期合約,鎖定價格風險,另外一方面,資本“走出去”收購國外的礦山資源,可以采取入股等方式參與國際采掘業的發展。
報告提出,“安全發展”的進口戰略可以從關稅和“走出去”兩方面實施。
首先,分步驟、分階段降低勞動密集型產品的進口關稅水平,削減非關稅措施約束,并在多邊和雙邊領域中,積極促進勞動密集型產品的貿易自由化。
對于高技術產品的進口開拓,一方面要努力突破西方發達國家的管制和限制,實現高技術產品進口的多樣化,適當降低這類產品的進口關稅,同時更要大力推動和鼓勵國內企業和產業的自主創新,逐步實現進口替代。
對于順差的問題,報告建議,可以在第三國建立我國企業分布集中的出口加工區,并以該國的名義將加工區中生產的產品出口到其他國家,從而有效減少貿易順差。
宋泓表示,進口新戰略的目標不是減少貿易順差。要從根本上改變巨額貿易順差的現象,根本的出路是技術進步和產業結構升級,參與更高層次的國際分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