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筆者與同事在上海組織了一場制造業CIO沙龍活動,活動中,一位CIO告訴筆者這樣一件事情:他剛進入所任職的企業時,認為最迫切的工作就是為企業做信息化規劃,于是有人提供了一個藍本給他——某著名IT服務提供商在僅僅1年前為該企業所做的信息化整體規劃,他閱讀后不禁熱血沸騰,感覺這份規劃做得太好了,他不明白為什么有這么一個規劃在,企業卻沒有以此為基礎開展任何信息化建設!知情人告訴他說——因為這個規劃太貴了!他恍然大悟——整個規劃一下子做了超過1個億的預算,被CEO否掉自是理所當然的事情。
1個億多不多?多——但是要看對誰而言。講這個故事的CIO任職于一家大型企業,這種企業的信息化投入,累計起來超過1個億并不少見;此外,這家企業的經營狀況非常健康,并不存在流動資金緊張的問題,連續幾年累計投資1個多億進行信息化建設,應該是不成問題的。那么,是什么讓前面所說的信息化規劃案走了麥城呢?
筆者認為,是規劃思路的問題。
很多CIO在接受本刊訪問的時候,都提到過“資金短缺”這個問題,可是有多少信息管理人員想到過這一點——有錢沒錢,永遠是一個相對性的問題!什么叫有錢?你的信息化規劃能夠打動得了管錢的,那就叫有錢;而沒錢自然就是沒有產生足夠的打動效果嘍。
CEO們看到的企業,可不只是信息化這么一塊而已,每天向他伸手要錢的地方太多了,隨便扒拉出來幾個,看上去都比買電腦、買軟件更有價值,更何況還有一個CFO在后面坐著,很多時候即使是CEO點了頭,CFO拿上幾張報表一通分析,也可能把這個事情給黃了。所以,在信息化投入這件事情上,我們確實可以寄希望于一把手的魄力,但是更應該寄希望于規劃本身的合理性、可執行性和可接受度。
對此,筆者有一個建議——所謂信息化規劃三原則:其一,中型規劃遠比大型規劃更有實際價值;其二,需求型規劃比遠景型規劃有更高的接受度;其三,基于成本的規劃比基于愿景的規劃更有現實意義。
這個三原則說明白了幾個問題:首先,CIO可以胸懷千里,但是永遠不要忘記信息化建設是一個要花錢的事情,大型規劃無論多么全面、多么有價值,都會意味著更大的預算,這對天天承受著經營壓力的CEO和天天算計現金流的CFO來說,一定意味著相當大的刺激,也自然就要冒更大的被槍斃的危險,如果不是萬不得已,應該堅決杜絕,換之以化整為零的中型規劃——積跬步以至千里,一樣是取勝的方法;其次,規劃應該基于企業的當前需求,由急至緩循序前進,CIO做這些規劃的時候,應該從業務出發,說業務語言,清晰明了地向各有關方面說清楚規劃的業務價值、業務促進力,這將大大提高規劃的可接受度;最后,CIO們應該學會用成本思路去設計規劃,用成本語言去講解規劃,要減少愿景式的理想主義的描述,這將大大提升規劃的可執行性,還將減少信息化建設過程中一些不必要的詰責和質問——對于后者,相信不少CIO有切身體會。
說白了,這種規劃思路反對大兵團作戰的信息化建設模式,代之以切實可行的短平快模式。用這種模式去跟一把手、CFO討價還價,筆者相信錢總是可以要出來的,無非是多和少的問題而已。只要能要出第一次,就能要出來第二次、第三次,這樣辦事雖然有點麻煩,但卻能夠保證信息化項目持續向前,從而避免了信息化進程停下來等待規劃被接受的局面。有的時候,能要到錢就是硬道理! 石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