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渤海灣石油勘探理論與配套技術突破指導南堡油田勘探獲重大發現
在南堡油田勘探過程中,渤海灣石油勘探理論與配套技術取得重大突破,形成了一套系統的富油凹陷勘探理論與技術,可總結為“一項理論、四項技術”。“一項理論”指東部陸相盆地富油氣凹陷精細勘探理論,包括精細三維地震勘探、精細區域地質研究、精細油田地質特征研究、精細鉆井方式、精細測井解釋和精細組織管理等。“四項技術”包括三維地震精細描述技術、快速鉆井與油氣層保護技術、定向井鉆井技術以及井筒儲層和油氣層評價技術。
渤海灣石油勘探理論與配套技術在應用中,實現了南堡凹陷油氣資源的工業化評價;形成了適合陸相地層巖性橫向變化大、采集時間跨度大、采集參數變化大的大面積三維連片疊前時間偏移配套處理技術,以及綜合去噪技術、基于覆蓋次數能量均一化技術、合成記錄約束反褶積參數優選技術和VSP資料綜合建立速度模型等創新技術;提出了南堡凹陷東營組三個巖性地層單元所含粗粒沉積體系中成藏貢獻最大的是南堡灘海東一段河控三角洲體系;將地震地層學方法與三維地震體解釋技術有機結合,首次實現了南堡凹陷盆地級層序地層三維解釋和巖性地層油氣藏的工業化勘探。
南堡油田是我國近40年來最重大的石油發現,三級儲量達10.2億噸。
2、巖性油氣藏地質勘探理論與技術獲多項創新成果
中國石油組織實施的“巖性地層油氣藏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研究,取得了重大地質理論突破、勘探技術創新與油氣重大發現。主要體現在:形成了巖性地層油氣藏區帶成因理論,建立了巖性地層油氣藏區帶劃分標準,提出了14種“構造-層序成藏組合”模式,突破了傳統二級構造區帶勘探思想,拓展了新的勘探領域;在陸相盆地發現了大型淺水三角洲砂體油氣藏,創建了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大面積成藏地質理論。通過模擬實驗研究揭示了源下超壓“倒灌式”成藏機理,開辟了在主力烴源巖下伏地層勘探的新領域;揭示了陸相坳陷、斷陷、前陸和海相克拉通四類盆地的巖性地層油氣藏富集規律,有效指導了油氣勘探部署;提出以油氣系統為單元的“四圖疊合”區帶評價新方法,形成了陸相層序地層學工業化應用、地震疊前儲層預測兩項核心技術,攻克了火山巖氣藏等鉆采技術,獲得21項核心專利。
該項研究創建的地質理論與勘探技術已成功地指導了巖性地層油氣藏的大規模勘探和技術工業化應用,在松遼深層、鄂爾多斯西峰、四川川中、塔里木塔中等地區發現了多個億噸級油氣田。兩年來共探明中低豐度巖性地層油氣藏石油儲量10.7億噸、天然氣儲量5633.2億立方米,經濟與社會效益顯著。
3、蘇里格氣田技術集成與規模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蘇里格氣田探明儲量超過5000億立方米,是國內規模開發的最大的低滲氣田,具有低孔、低滲、低壓、低豐度、低產的特點,開發難度大。中國石油通過技術攻關,創新集成了井下節流等多項經濟有效開發特低滲氣田的配套技術,使蘇里格氣田規模開發取得突破性進展。
形成的關鍵技術包括:區塊優選技術,提高了儲層預測精度;井位優選技術,提升了鉆井成功率;快速鉆井技術,縮短鉆井周期近1/2,降低鉆井成本1/3以上;分壓合采技術,縮短施工時間,減小了儲層傷害;井下節流技術,降低井筒與集氣管線壓力,防止水合物形成,提高了氣井攜液能力,開井時率由以前的67%提高到97.2%;地面優化技術,簡化集氣流程,降低管網投資,減少井筒和采氣管道積液。
2007年底,蘇里格氣田已建成30億立方米/年的生產能力,日產天然氣可達1000萬立方米,預計2008年將達到50億立方米/年,日產天然氣將超過1500萬立方米。蘇里格氣田位于長慶氣區,是我國天然氣管網的樞紐,對安全穩定供氣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另外,開發該氣田將為低滲天然氣資源的開發利用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持,促進我國天然氣業務的快速發展。蘇里格氣田的規模開發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
4、扶余油田開發綜合調整配套技術研究與應用成效顯著
扶余油田是吉林油田的發源地,曾經在年產100萬噸水平線上穩產10年。20世紀90年代以來,扶余油田井況逐年變差、地面系統老化嚴重、注采井網不適應以及含水上升等矛盾日益突出,致使原油產量呈下滑趨勢,到2003年,年產量已降到60萬噸。為此,吉林油田于2005年啟動了扶余油田調整改造項目。
研究中開發出攜砂液造縫高砂比壓裂工藝技術、高強度水溶性壓裂暫堵劑和HSG型高強度凝膠堵劑、竄流通道識別與評價方法等一系列的自主創新成果;篩選出對扶余油田適應性好、驅油效率高的微生物菌種;形成了三維地震采集與處理技術、剩余油分布規律研究和淺層定向井舉升工藝、地面系統整體改造等系列集成創新成果。
這些綜合調整配套技術的應用,使油田新增探明儲量6211萬噸,新建產能70萬噸,新鉆油水井2220口,2004-2006年三年純增產61.86萬噸,凈現值達到2.4億元。經過近3年來的調整改造,原油產量重新登上100萬噸臺階,整個油田獲得了十分明顯的經濟效益。扶余油田調整改造的成功為全國老油田穩產增產、持續發展開辟了一條新路。
5、疊前儲層描述技術工業化應用取得顯著成果
疊前儲層描述技術能有效提高儲層巖性、物性和流體識別精度。中國石油在疊前儲層描述技術的研究中開發出地震巖石物理分析、地震資料保幅處理、疊前有效儲層預測和烴類檢測等一系列特色新技術,在多個含油氣盆地取得顯著應用效果。
研究提出了巖性、儲層和流體敏感性定量評價的地震巖石物理分析方法和流程;開發了敏感性參數自動分析技術;自主研發了兩類10項疊前彈性參數反演和地震衰減流體檢測新技術,其中地震衰減類氣藏檢測技術2005年獲得WorldOil全球“最佳勘探技術獎”提名,得到了國際同行的認可;研發了基于起伏地表的靜校正、分頻去噪和精細速度分析等特色技術;建立了面向儲層和流體描述的保幅處理流程。研究成果有力推進了我國疊前儲層描述技術的發展與應用。
疊前儲層描述技術在中國石油油區得到積極推廣,先后在鄂爾多斯、四川、塔里木、柴達木、渤海灣等盆地完成二維地震資料疊前處理與綜合解釋6265公里,三維地震1010平方公里,協助探明天然氣2100億立方米。經過43口井實鉆檢驗,有效儲層預測符合率達到近90%,烴類檢測符合率近85%,取得了良好的應用效果,為中國石油的增儲上產做出了積極貢獻。
6、中國首臺12000米鉆機及配套頂驅裝置研制成功
我國首臺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及配套頂驅裝置研制成功。這臺鉆機不僅是國內外第一臺陸地用12000米交流變頻電驅動鉆機,也是目前全球技術最先進的特深井陸地石油鉆機。在此之前,僅美國在20世紀80年代生產過一臺12000米模擬控制直流電驅動鉆機。
該鉆機解決了大承載、高鉆臺底座與井架整體起升技術和耐低溫材料焊接技術難題,在國內第一次成功研制出承載能力9000千牛頓的鉆機底座、井架、天車、游車、大鉤、吊環、吊卡,實現了全部配件國產化;攻克了高速大功率齒輪傳動技術、大型絞車滾筒體結構設計加工技術和大模數弧形大型齒圈的工藝加工技術等技術難題;自主研制出國內第一臺6000馬力單軸絞車和盤剎;F-2200馬力新型高壓鉆井泵試驗取得突破,缸套活塞結構在40-52兆帕泵壓條件下的壽命已經突破100小時,具有實際使用價值。
12000米特深井石油鉆機的研制成功,將把我國陸地和海洋深水油氣田、大位移井及其他復雜油氣田超深油氣藏的勘探開發水平提高到一個新層次,并將極大地提升我國石油鉆井隊伍在國際油氣勘探市場的競爭力。
7、超深井鉆井技術應用連續創造多項集團公司新紀錄
2007年是中國石油超深井鉆井技術取得突破進展的一年,分水1井、哈6井、莫深1井、輪東1井相繼打破了集團公司陸上最深井的紀錄,并在下套管、固井、高溫高壓作業等超深井鉆井技術應用方面屢創佳績,彰顯了中國石油在超深井鉆井方面的技術實力。
分水1井位于四川黃金口構造帶,在固井作業中采用自行設計和研制的直徑127毫米尾管懸掛器、早強低密度防漏水泥漿體系,解決了深井高溫、高摩阻、高泵壓作業、易漏易竄等難題,完鉆井深達到7353.84米。哈6井位于塔里木盆地塔北隆起哈拉哈塘凹陷,在沒有鄰井對比資料的情況下,克服了井深、地層復雜和井涌、井漏風險等難題,僅用286天就安全、優質、高效地完成了鉆進任務,完鉆井深7459米。莫深1井是克拉瑪依油田的一口重點探井,采用我國第一套國產9000米鉆機及頂部驅動裝置,在提高鉆井速度的同時創造了133/8英寸、95/8英寸套管的下深、懸重紀錄以及單只鉆頭的進尺紀錄。截至2007年12月21日,該井已鉆達7500米,并準備完鉆。輪東1井位于輪南低凸起東部斜坡帶,鉆進中采取了打劃結合的策略以及“優化鉆井參數”流程,克服了井下溫度高、掉塊多的難題,在252天的鉆井周期中順利完成鉆進,完鉆井深7620米。
4口超深井在同一年內相繼創下驕人成績,標志著中國石油超深井鉆井技術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8、酸性火山巖測井解釋理論與方法取得重大突破
2002年,大慶油田在深層勘探中首次發現了火山巖氣藏,當時的測井解釋符合率不到70%,成為嚴重制約大慶油田深層勘探的瓶頸問題之一。從2003年開始,中國石油組織相關單位針對火山巖儲層的測井評價難點聯合攻關,酸性火山巖測井解釋理論與方法取得重大突破。
“酸性火山巖測井解釋理論與方法”研究提出了非均質復雜巖性儲層基質、裂縫孔隙度、飽和度定量計算的基礎理論和實用模型,建立了酸性火山巖測井解釋的核心框架。由此形成了酸性火山巖孔隙度與飽和度定量解釋理論、裂縫參數提取及定量計算方法、三維空間巖性識別技術、流體性質判別方法、裂縫條件下飽和度校正計算方法等五項核心技術為代表的一整套適合酸性火山巖儲層的測井解釋理論與方法以及相應的測井資料處理軟件。
截至2007年10月,對大慶深層全部155口井的評價效果顯著,測井解釋符合率達到92%,超過研究開始前22個百分點。通過技術研究,為2005年提交1018.68億立方米天然氣探明地質儲量和2006年新增天然氣控制地質儲量768.76億立方米做出了重要貢獻。折算產生直接經濟效益53.2億-66.5億元。酸性火山巖等非均質孔隙度、飽和度定量計算理論和處理流程不僅適用于大慶油田火山巖,同時也可推廣用于其他油田。
9、西氣東輸二線用X80鋼大口徑螺旋埋弧焊管研制成功
西氣東輸二線管道工程是確保國家油氣供應安全的重大工程。為了保證工程的高質量建設,經過中國石油和冶金行業多家單位一年時間的聯合攻關,解決了厚壁管在板卷制造以及鋼管成型焊接等方面的技術難題,保證了在大壁厚、高速焊接條件下具有較好焊縫形貌和表面質量。
X80鋼是目前世界管道中真正進入工程建設用的最高鋼級,X80直徑1219毫米×18.4毫米螺旋縫焊管的研制成功,使我國在X80鋼材的冶煉軋制、制管和焊接技術等方面取得了跨越式進展,并達到了西氣東輸二線工程建設技術要求。X80直徑1016毫米×15.3毫米焊管的焊接速度為1.25-1.3米/分鐘,而X80直徑1219毫米×18.4毫米焊管在批量試制中焊接速度達到1.65米/分鐘,焊速提高27%-32%。這是我國將X80高強度管線鋼大規模用于天然氣管道建設的重大進展,也是我國石油行業與冶金行業聯合推廣應用X80鋼的一項重要技術突破。
10、石蠟高壓加氫催化劑及工藝首次成功工業應用
中國石油撫順石化新建的高壓蠟加氫裝置是我國首套年產20萬噸的生產裝置,裝置的成功運行穩固了中國石油在世界石蠟生產和出口方面的優勢地位,打破國外對高質量、高附加值石蠟及微晶蠟的壟斷。裝置成功運行的核心技術是高性能催化劑及優化工藝。
針對我國原料蠟雜質含量高的特性和高壓一段串聯加氫工藝的特點,在技術研發中提出了“吸附-加氫精制”的蠟加氫機制和蠟加氫催化劑自我保護功能研究思路;開發了具有雙峰孔徑分布的Al203載體材料及其改性技術,解決了容納雜質和提供活性表面的矛盾,保證了催化劑的活性穩定性和原料適應性;并通過兩個反應器操作溫度的匹配規律研究以及處理四種不同石蠟相互切換的回溫性考查,獲得了兩個反應器操作溫度的優化匹配條件,成功解決了稠環芳烴飽和、抑制含油回升與深度脫氮的矛盾;建立了原料性質、工藝條件、產品質量之間關聯的數據庫,為提高裝置處理量、調節產品結構、優化工藝條件、擴大原料來源、降低操作費用提供了技術支持與保障。技術研發中形成發明專利兩項。
針對高壓一段串聯石蠟、微晶蠟加氫裝置開發的新型SD-1催化劑順利實現了工業放大生產和工業化應用,特別是在沒有白土精制、操作壓力比設計壓力低3-5兆帕的條件下,產品質量優于出口協議指標。目前,催化劑已成功應用17個月,工藝運行平穩,產品質量穩定,年創經濟效益16203.88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