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同志們:
下個月,晉江將迎來撤縣建市15周年華誕。今春以來,中國社科院社會學所“區域現代化研究”課題組與市委、市政府通力合作,對我市改革開放近30年、特別是建市15年來的現代化建設進行全面調研,力圖以更深廣的理論視野,在多元實踐的維度上對晉江的新發展作出新概括。今天的研討會,就是對研究成果的又一次互動交流和論證、深化。
兩天來,各位專家圍繞晉江的現代化建設,就經濟發展、社會變遷、體制改革以及市場化、工業化、城鎮化等課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討,提出許多頗有新意的見解和富有建設性的建議;對此,陸學藝先生作了全面、系統的學術總結。值得指出的是,我市與社科院的合作從上世紀80年代就開始了。改革開放以后,晉江的每一步探索、每一點實踐,都得到社科院的密切關注。早在1994年,社科院就在我市主持召開“中國農村發展道路研討會”,歸納出“三為主、一共同”的“晉江模式”。從此,“晉江模式”作為中國農村工業化的一個樣本,與蘇南、溫州、珠江等發展范例并稱為農村發展的“四大模式”,并先后有《晉江模式與農村現代化》、《從貧困到富?!獣x江的現代化之路》等研究成果行世。十多年過去了,當代中國發生了廣泛而深刻的變革,晉江也從未停止過思想的解放、改革的探索和發展的實踐,從未停止過現代化的努力。值此撤縣建市15年之際,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回首晉江改革開放近30年的不平凡歷程,總結晉江撤縣建市15年的新發展,展望晉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美好前景,我們相信,“晉江模式”與時俱進的新特點、新內涵定然能夠得到更全面、更真切的揭示,并在實現又好又快發展、支撐帶動海西建設的新實踐中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
晉江建市15年的現代化建設成就,建立在前人打下的堅實基礎之上,是堅持改革開放、促進協調發展的成果。改革開放以后,晉江人民充分發揮僑鄉優勢和拼搏精神,率先實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探索,揭開了縣域現代化建設的新篇章;1992年的撤縣建市,使晉江在基本實現農村工業化的新起點上,走上了提升工業化、推進城鎮化的新征程,開啟了城鄉一體的現代化建設新局面。15年來,我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鼎力支持下,始終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緊緊盯住現代化建設目標,立足不同階段的實際,尊重人民群眾的創造,勇于探索新情況,努力解決新問題,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協調、促進發展成果共享的新實踐,與時俱進地不斷賦予“晉江模式”新的時代特征和新的發展內涵。
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是逐步調整經濟結構、努力轉變增長方式的實踐。晉江資源匱乏、基礎薄弱,工業化源自農村、起于“三閑”,這種地情決定了晉江的工業化從一開始就帶有極其鮮明的內發外向特點,也必然要求在現代化的進程中逐步實現轉型升級。撤縣建市以后,我們緊緊把握提升工業化水平的歷史機遇,在推動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始終致力于促進總量與質量、結構與效益、活力與后勁、發展與環境等方面的協調,相繼實施了一系列轉變增長方式的關鍵措施,既不超越經濟發展的階段性揠苗助長,也不無視經濟發展的局限性固步自封。針對初始積累階段“滿天星星”的歷史局限,我們從1994年起就大力實施“六五規?!惫こ?,并在隨后的發展中認真總結一鎮一品的歷史經驗,充分發揮晉江經濟內發外向的特色優勢,積極培育、大力發展以龍頭企業為核心的產業集群,有效促進經濟區域的專業化、園區化整合,引導鄉村工業向城市工業過渡;著眼國內外市場形勢的深刻變化,我們從1995年起就全面啟動質量立市工程,并不斷深化對生產與消費規律的認識,在產品質量全面提高的基礎上推進品牌立市、打造品牌之都,大力扶持民營企業創立民族品牌、爭創中國名牌,為開拓國內市場、參與全球競爭打牢基礎,引導商品生產向品牌經濟過渡;結合化解民營企業成長中遇到的困難,我們從2002年起就積極推行“雙翼計劃”,并逐步超越上市就是融資的片面觀念,立足幫助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謀劃長遠發展戰略,使資本運營與品牌經營比翼雙飛,努力打造證券市場上的“晉江板塊”,引導家族管理向現代企業過渡。最近幾年,我們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認真踐行新型工業化戰略,一方面把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作為調整經濟結構的中心環節,鼓勵企業加快科技進步、建立研發中心、開發知識產權,參與國家和行業標準制定,同時積極引進高新技術產業,推動第三產業現代化,努力培育新的產業鏈、產業群,引導“晉江制造”向“晉江創造”過渡;另一方面把提高持續發展能力作為轉變增長方式的首要任務,采取嚴格招商選資條件、引入土地畝產概念、加強環境污染治理、推行節能降耗減排等綜合措施,不斷提高科學配置和集約利用資源的水平,引導增長方式向全面、協調、可持續過渡。綜觀建市15年來促進經濟現代化的實踐,我們一以貫之地以提升工業化水平為主題,把發揮市場作用、發展民營經濟與加強政府引導、加快經濟轉型結合起來,把發揮本土企業的支撐力與招商選資結合起來,把改造傳統產業與培育新興產業結合起來,把加快發展速度與提高經濟質量結合起來,為全面落實十七大提出的“轉變發展方式”任務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是謀求突破二元體制、努力推進城鄉一體的實踐。工業化催生城鎮化,城鎮化促進工業化。改革開放前,在二元分割的體制下,晉江經濟是農業經濟,晉江建制是農村建制。1978年的改革開放促成了晉江的農村工業化,進而提出了城鎮化的內在要求;1992年晉江市的誕生是滿足這一要求的歷史必然,同時也使晉江面臨著以政府為主導加快城鎮化的歷史任務;2001年福建省明確了晉江按中等城市規劃建設的規模定位,又使晉江的城鎮化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從城鄉關系角度看,發端于農村變革、加速于政府導向、提升于城市定位的晉江城鎮化進程,既反映了突破城鄉二元體制的訴求,也是推進城鄉一體發展的實踐。這種訴求和實踐,首先體現為推進城鄉規劃建設一體化的努力。從“工貿結合、輕型外向、城鄉一體、協調發展的珠鏈式僑鄉城市”構想的提出,到“現代化制造基地、商貿中心、濱海港口城市”定位的明確;從“強化中心市區,建設城鎮群體,完善基礎設施”思路的實施,到“一城兩鎮三組團”開發的推進;從“奔小康、建新村”到以“百村示范、村村整治”和“百企聯百村、共建新農村”為抓手全面加強農村建設——15年來,我們不斷完善城鎮化的思路、深化城鎮化的實踐,其中一以貫之的,是把晉江649平方公里土地、121公里海岸線作為一個城市整體來規劃建設的原則,是力促耕地向規模經營集中、企業向工業園區集中、住宅向現代社區集中、人口向市區和城鎮集中的努力,是以鄉促城、以城帶鄉進而實現城鄉聯動、一體發展的富有晉江特色的探索。這種訴求和實踐,同時也體現為推進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的努力。隨著探索的深入,我們更加認識到城鄉一體化不只是外在差別的縮小,更是要素的融合、產業的互補、政策的平等和待遇的一致。建市15年來,我們已經比較好地解決了要素融合和產業互補問題,并正在以基礎設施城鄉共享、公共服務由城及鄉為切入點,努力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的新格局。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著眼于全民共享發展成果和城鎮化提質加速的需要,推行市區及城市規劃區“三改一調整”,推進鄉村社會結構轉換;加大鄉村飲用水源、食品安全、零售網絡、公共交通、垃圾清運、治安監控和村建規劃等公共產品供給,推進城市生活方式普及;落實“一村一大學生”計劃,推進政府公共服務延伸;并實現了最低生活保障標準、最低工資標準和新型合作醫療的全市城鄉一體,推進國民待遇一致。凡此種種,都體現出我們逐步推進城鄉公共服務同質均等的努力。100萬“新晉江人”是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的生力軍。總結改革開放以來促進融合的經驗,我們鄭重承諾“決不讓外來務工人員在晉江得不到合法勞動報酬,決不讓外來務工人員在晉江得不到合法權益維護,決不讓外來務工人員的子女在晉江失去接受義務教育的機會”。今年9月實施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15條”,在就業創業、社會保險、義務教育、戶籍登記、證照辦理、生殖保健、預防接種、醫療互助、勞務糾紛、法律援助、急難救助以及購買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等方面實行與本地居民同等或者類似的待遇,乃至在某些環節予以優先和優惠。這種努力,仍將持之以恒地貫穿于晉江經濟社會現代化的始終。
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是注重統籌經濟社會、努力實現協調發展的實踐。晉江已經于2002年率先基本實現寬裕型小康,但不均衡、不全面、低層次的狀況仍未根本消除,必須更加注重統籌協調。就統籌城鄉發展而言,建市15年來,晉江農業比重已經下降到3%以下,但我們并不因此忽視農業的基礎地位和農村工作的重要性,而是緊密結合城鎮化進程中農村、農業、農民的實際,全力推動“三農”問題的逐步解決。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關鍵在于建立合理的城鄉分配關系。近年來,我們明確提出“財政支出要向困難群眾傾斜,向基層薄弱環節傾斜,向農村社會事業傾斜”,進一步調整財政支出結構,建立起比較合理的市對鎮財政管理制度,既鞏固了基層政權,又支持了農村發展。另一方面,通過統一城鄉市場、實施培訓計劃、鼓勵企業招工、獎勵農民進廠以及為農民自主創業提供政策便利等一攬子配套措施,引導本地農村富余勞動力有序地向二、三產業轉移,促進農民增收。同時,大力扶持農業龍頭企業建基地、創品牌,積極引導農業生產專業戶建協會、搞聯營,并加強農業基礎設施、生態系統和農村社會化服務體系、食品安全體系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進程。就統籌經濟社會發展而言,建市15年來,晉江社會建設不斷發展、惠及民生,關鍵就在于我們始終高度重視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經濟政策與社會政策的關系。在初次分配領域,我們一方面實施促進充分就業和自主創業的政策,另一方面不斷完善企業工資分配調控體系,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嘗試建立“企業欠薪保障調劑金”制度,確保勞動報酬穩步增加。在二次分配領域,我們不僅逐年增加財政對社會事業建設的支出,而且基本實現高于財政增長。在這種積極社會政策的推動下,“雙高普九”率先實現,高中階段教育基本普及,義務教育階段接納11萬“新晉江人”子女免費入學;城鄉社會保障體系框架基本建立,覆蓋面不斷擴大,并按照“政府出大頭、農民出小頭”的思路,率先啟動被征地農民養老保險試點工作,有效緩解了被征地農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社會和諧穩定;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日益健全,城鄉醫療衛生、防疫保健網絡不斷完善,農村初級保健工作全部達標;科技、文化、體育、人口和計劃生育等社會事業繁榮發展、不斷進步、惠及城鄉。與此同時,我們高度重視慈善事業在第三次分配中的重要意義,在全國縣級單位中首家成立慈善總會,充分發揮了民間慈善團體在構建社會保障體系中的補充作用。就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而言,建市15年來,正確處理人口、資源、環境的關系日益在晉江發展戰略的實施中擺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尤其是最近幾年,我們采取標本兼治的措施,一手抓環境污染整治、水土資源保護和生態系統建設,一手抓產業結構調整、企業布局集中和生產技術改造,努力做到清理舊帳、不增新帳,生態環境面貌得到了很大改觀。
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努力轉變政府職能的實踐。研究“晉江模式”,不能不關注行政改革。改革開放以來,晉江經濟社會的發展始終貫穿著一條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良性互動的線索,政府引導了社會和企業的發展,而社會和企業又推動了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轉型。撤縣建市以后,這條線索越來越清楚、越來越明晰。特別是2002年被中央編辦列為全國深化行政體制改革試點單位、2004年福建省委、省政府批準我市實施《創建公共行政體制改革試點方案》以來,晉江行政體制改革的努力進入了一個全面推進、不斷深化的階段。這個階段改革的主題是進一步處理好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公民的關系;方向是建立服務型政府;重點是以轉變政府職能為核心,重組組織結構,再造工作流程,更新管理方式;途徑是以行政體制改革為主導,系統跟進行政審批、財政管理、干部人事、社會保障等綜合配套改革。實踐證明,這次在經濟基礎的內在需求推動下,由上層建筑主動推行的行政體制改革,對晉江經濟社會的發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動作用,也完全符合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行政體制改革的方向和措施。通過改革,服務型政府的定位進一步明確、效能進一步提高、法治進一步落實,經濟調節、市場監管、公共服務、社會管理職能日益強化,不僅為經濟發展營造了良好環境,而且為民生改善提供了更全面、更優質的服務。
晉江現代化建設的總體情況,洪于權常務副市長已經作了全面的介紹,我只是就其中的幾個關鍵問題作一些歸納和概括。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歸結起來,就是在基本實現農村工業化的基礎上,推動工業化、城鎮化互動共進,并朝著現代化的目標不懈努力的發展實踐;是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要求,在政府與社會、政府與市場的互動中不斷促進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調的改革實踐;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歷史主體創造作用,一心一意謀發展,聚精會神搞建設,促進改革開放和經濟建設成果全民共享的民生實踐。
回顧晉江建市15年的實踐,我們深切地感到:
推動“晉江模式”與時俱進,必須繼續解放思想。我們堅信,只有無窮的實踐,沒有僵化的模式。在提升工業化、加快城鎮化的實踐中,我們也遇到過許多問題和困難。每當發展的緊要關頭,我們總是以解放思想為先導,堅決破除各種不合時宜的觀念、做法和體制,大膽探索新的發展舉措、新的工作方法,不斷實現自我超越,適時引導科學發展。解放思想,是“晉江模式”得以形成的重要原因,也是“晉江模式”不斷發展的基本因素。
推動“晉江模式”與時俱進,必須弘揚“晉江精神”。“晉江精神”與“晉江模式”共生,也必然與“晉江模式”共進。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各種文化相互融合的大背景下,只有與時俱進地賦予時代特征,并使之成為地方文化的有機組成部分,才能使“晉江精神”代代弘揚,成為實現晉江經濟社會現代化的精神動力。
推動“晉江模式”與時俱進,必須堅持科學發展。晉江經濟社會發展既有優勢,也有弱點。發展質量、產業結構、投資環境、城市建設、環境保護等方面都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自主創新能力不強,高新技術產業支撐力不大,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不高。只有牢固樹立和認真落實科學發展觀,以之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堅持好字當頭、快在其中,才能在發展中破解制約、解決問題。
推動“晉江模式”與時俱進,必須保持工作延續。我市歷屆領導班子較好地處理了保持工作延續與在不同的發展階段推動戰略創新的辨證關系,基于晉江的實踐循序漸進、持續發展,始終做到一個聲音喊到底、一以貫之做到底,不急功近利,不搞政績工程和短期行為。一屆為一屆打基礎,一年為一年添后勁,是晉江經濟社會之所以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推動“晉江模式”與時俱進,必須深化互動創新?!皶x江模式”的形成和發展,是政府與社會、政府與企業密切互動、共同創新的結果。我們始終堅持政府是服務主體、群眾是創造主體、企業是市場主體的理念,充分尊重人民群眾的首創精神,在雙向互動中不斷完善公共政策,引導社會和企業發展,同時穩步推進政府自身的改革和轉型。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現代化是一個目標、一個過程,也是一種衡量標準。用英格爾斯的評價體系來衡量,晉江在人均GDP、城市人口比重、農業占GDP比重等關鍵指標上,都已達到甚至超過英格爾斯的標準。但是我們也清醒地看到,這個評價體系是上世紀60年代建立的,國際、國內形勢已經發生了許多新的變化。我們認為,即使晉江在關鍵評價指標上已經基本達到了現代化的標準,那也是不全面、不均衡、低層次的現代化。實現經濟社會的全面現代化,仍然需要付出不懈的努力。
當前,晉江的發展正處于一個深刻的轉型期。無論是國際貿易形勢的新變化,還是晉江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客觀上都要求我市的經濟增長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二產業帶動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能不能順利實現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關系到全面現代化目標的實現,關系到支撐帶動海西建設作用的發揮。我們將在黨的十七大精神指導下,以輸不起的危機感、坐不住的緊迫感、民為本的責任感、爭一流的使命感,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努力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自主創新力,加快產業升級。強化產業創新政策引導,繼續深化資本運營和品牌經營,大力發展總部經濟、會展經濟和物流經濟,在努力促成傳統制造業向先進制造業轉變的同時,圍繞電子信息、新型材料、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領域,培育一批成長性好、競爭力大的科技型骨干企業,延伸產業鏈條,形成集聚效應,加快高新技術產業和新興產業的生成,加快裝備制造業基地和國家體育產業基地建設。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環境承載力,拓展發展空間。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努力構建節約型的生產模式、消費模式和城市建設模式,推動資源高效循環利用。抬高環保準入門檻,加強環境違法整治,杜絕新污染源產生。增強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科學性、前瞻性、權威性,認真開展用地批后檢查和閑置土地清理工作,倡導“以畝產論英雄”理念,提高土地解決集約利用水平。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城市帶動力,提升城市品位。按照“一城兩鎮三組團”的布局,努力實現城鄉規劃全覆蓋;樹立強烈的精品意識和先進的建設理念,高標準、高質量、高品位推進城市建設;加快城中村、老城區改造和城區企業“退二進三”進程,不斷整合空間資源,優化城市布局。創新城市管理模式,加大綜合執法力度,提高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水平。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和公共事業建設,促進城市與農村互動交融、共同繁榮。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文化軟實力,推動文明進步。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踐行社會主義榮辱觀,把大力弘揚民族精神、時代精神與弘揚發展“晉江精神”有機結合起來,不斷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養。加強民主法制教育和科學普及工作,提高公民意識、科學意識和民主法制意識。積極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群眾的文化和精神需求。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民生保障力,促進社會和諧。堅持教育優先發展和公益性質,促進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質量。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加大收入分配調節力度,努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斷擴大社會保障覆蓋面,大力發展社會福利、社會救助和慈善事業,加快建立覆蓋城鄉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化醫療衛生體制改革,健全衛生服務和醫療保健網絡,完善疾病預防控制體系。認真落實綜治、安全生產工作責任制,全力打造“平安晉江”,維護社會穩定。
我們將致力于增強政府服務力,提高服務效能。進一步深化公共行政體制改革,使政府定位更加準確、職能更加明晰;落實依法行政,規范政府權力,建設法治政府,建立簡潔、高效的管理體系和快速、優質的服務環境,提高政府提供公共產品和公共服務的能力。
各位領導、各位專家,“晉江模式”發端于工業化,發展于城鎮化,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新實踐必將賦予其更深廣的內涵和更強盛的生命力。我們殷切希望通過這次研討會,能夠得到更多的啟迪,希望各位領導、各位專家多為我們出謀劃策,幫助我們理清思路、創新發展。
來源:中國廣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