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副院長 武常岐
2008年01月04日
2008年是改革開放30年。作為經濟活動主體的企業,在過去的30年里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一些企業在市場競爭中失敗了、消失了、被淘汰了,然而更多的企業成長起來了。在我們回顧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企業走過的道路時,必須要問,同樣的30年里為什么有些企業成功了,有些企業失敗了?展望未來,哪些企業會成功,哪些企業可能失敗?
市場的整合有待于市場機制的完善和公平競爭環境的建立。2008年對于企業來說可以說是市場制度規范的一年。首先2007年中國已經度過了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的過渡期,全面履行了市場準入協議,中國企業開始面對全球競爭。對于企業來說許多重要的規范企業行為的法律法規都在2008年開始生效。用來調整勞動者與企業之間關系的新的《勞動合同法》在1月1日生效、新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企業所得稅法》也開始實施。規范企業市場行為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將在8月1日生效,有關環境保護、安全生產、產權制度建設的各項法律法規也在相繼出臺。所有這些都意味著規范的市場和制度的完善。
2008年,中國工業化發展階段所要求的經濟高速增長和解決城鄉二元結構新舉措都會為企業帶來巨大的外部市場機會。奧運會的舉辦使得中國企業以新的面貌展現在世界面前,意味著新的商業機會。
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人均國內生產總值的提高意味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通過控制勞動力成本的方法降低成本上升對于企業競爭力的影響有作用,但可能遠遠不夠;在原有的產品和經營方式中僅僅依靠勞動生產率提高本身難以彌補成本上升帶來的沖擊。
進入2008年,機會與挑戰并存。在日益規范化的市場環境中,如何取得和保持自身的競爭力是企業的最大挑戰。企業要取得可持續的發展必須要實現由機會驅動型向戰略主導型企業發展的轉變。企業戰略管理的核心就是探討在競爭的環境下企業成功與失敗的原因。
經過十幾年的發展,中國企業的整體競爭能力得到提升,相當一批企業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核心競爭力的建立與市場環境是分不開的。比如同歐美跨國公司相比,中國優秀企業的應變能力和靈活性要略勝一籌,在成本控制和成本創新方面也有優勢,中國企業和企業家一直在學習發達國家的技術和管理,學習能力非常強。整體來講,由于資源和積累的原因,在原創性技術開發能力和產品創新方面還處于劣勢。在目前的環境下,企業必須要轉型,必須要創新。在新的環境下,如何選擇未來發展的路徑就是企業要面對的問題。
總結后起國家的經濟起飛的經驗和新興市場國家跨國公司的發展經驗,后發優勢的重要的內容就是避免了前人所犯的錯誤。創新是有成本的,除了受到企業本身的資源和能力限制以外,外部的環境也是因素之一。由于原創性新產品研發要有大量的原始投入,在目前階段中國企業在相當多的領域還并未達到技術的前沿,模仿式的創新可能是企業在未來一段時間里要走的路。而這并非意味著企業只是一味簡單地模仿。在搜尋引擎中百度就是一個成功的案例。我們不需要重新發明互聯網。如果企業能夠把模仿和創新有機地結合起來,就會加快中國企業縮短和發達國家企業在技術方面差距的速度,從而更快到達技術前沿。
在對優秀企業的研究中發現,成功的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一定是建立在中國市場特有的比較優勢基礎上的。與歐美國家相比,中國充足的人力資源是企業得以發展的重要因素。但如何有效地利用人力資源卻不是每一家企業都能做到的,是需要有基于市場環境的研發的。比如,比亞迪在手機可充電電池市場中的成功,就是在利用豐富的人力資源建立勞動密集型的生產工藝研發上的成功,建立了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國際競爭中取得競爭優勢,并將其推廣、應用于手機部件制造甚至汽車產業。對于市場的了解,以比競爭對手更低廉的成本推出產品,建立優勢。
在全球化競爭的今天,對于中國企業來說,建立局部的相對優勢比任何時期都更加重要。在可見的將來,全球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來自新興市場經濟國家。中國的企業在過去改革開放的30年里,特別是最近的20年里,已培育了自己的適應能力和應變能力。中國企業在走出去的過程中有可能在這些市場中建立局部的相對優勢地位。
展望未來,中國企業面對著巨大的市場機會,同時面臨經濟全球化帶來的新挑戰。隨著市場環境的規范和企業競爭力的增強,企業必須要有戰略眼光,完成機會驅動型向戰略主導型管理模式的轉變,打造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建成可持續發展的企業。
來源:經濟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