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通脹不是最大隱憂,那什么才是?假如泡沫不可避免,那如何應對?
如何解讀新經濟政策?
2007年中國經濟有許多可圈點之處,比如:增長速度極高,且經濟效益不斷攀升。但中國經濟也正進入更加艱難的轉型期,面對許多新的挑戰。特別是在全球主流媒體轉而一齊唱“盛”中國時,更需要格外注意。
君不見前蘇聯是在風頭最勁時一朝失利的;日本也是在經濟總量大幅追趕美國時泡沫崩盤的;而東南亞,就是在被認為即將進入“亞太時代”時,迎來“亞洲金融危機”的。
從這樣的角度,中國崛起仍必須保持謹慎心態。
以上三段話,可以作為我對中共十七大、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以及最新的存款準備金率上調政策的總體解讀。對于新的經濟部署,概括起來就是七個字,“防熱防脹重民生”。一方面要防止經濟由快轉熱,著重于“好”;另一方面要注重經濟增長給老百姓帶來的實惠,即民生。
中國經濟過熱了嗎?
然而,中國經濟是否真的過熱了呢?未必。從當前情況來看,盡管經濟增長11.5%,但投資增速僅26%,與15年前過熱時期的40%乃至60%不可同日而語;貨幣供應量的增長,盡管面臨前所未有的流動性過剩壓力,但在各種對沖辦法之后,僅相當于GDP增速的1.6倍,而15年前則在接近3倍的水平;物價雖然上升較快,但全年11.5%的經濟增長,對應的物價上升水平仍不到5%,這在改革開放后任何一個過熱時期(如1994年CPI曾到達24%)都是不可想像的。
所以,筆者以為:當前經濟并未顯示出明顯過熱跡象。對于最能表征經濟過熱的居民消費物價指標,筆者有四點看法:其一,從過去幾個月的物價運行來看,物價已經漸趨平穩,因此最危險的時候已經過去。其二,由于農產品(35.50,2.70,8.23%,股票吧)漲價后的供應增長通常會在下一周期顯示,因此估計2008年價格將會逐漸走穩。其三,物價的上升有利于結構調整,特別是加強農業、能源、原材料等本來就需要強化的產業。其四,政府和民間有必要接受一個幅度在4%~5%的均衡物價水平。如果能夠認同以上四點,那么物價就不是最大的憂慮。
中國會是第二個日本?
真正值得憂慮的是什么呢?
筆者以為:是在對可能出現的泡沫經濟及其導致的民生負面影響上。國際經驗顯示:高增長、低通脹以及匯率升值的宏觀環境,從來都是滋生資產價格泡沫的溫床。過去100 年主要國家和地區資產價格大幅攀升的時期,通常都是經濟周期處于高增長和低通脹的階段。而中國大陸愈演愈烈的流動性過剩,漲勢更加兇猛的樓市以及市盈率迅速膨脹的股市,無不顯示出中國可能步歷史之后塵。
日本經濟變革對中國歷來具有較其他國家更加深刻的影響。在防熱防脹問題上也是這樣。筆者注意到:幾乎所有主張防熱防脹的經濟學者,都難免會提到日本泡沫崩潰的前車之鑒,決意要避免中國經濟成為第二個日本。
此精神固然可敬,然而宏觀調控除了善于“打移動靶”,還需要高度的智慧。比如,在泡沫問題上,至少要認識到:第一,泡沫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理由很簡單,泡沫源自人性的貪婪。因為貪婪的人性,歷史上經濟崛起的國家,沒有一個能夠完全避免泡沫。這意味著宏觀調控不可將調控目標定為“無泡沫”。第二,泡沫如同感冒,不同的感冒其危害完全不同,對付的處方也完全不同,泡沫亦如斯。因而,也并非所有泡沫都是“日本型泡沫”,泡沫也并非全是壞處,沒有機遇。
既然如此,那么調控之策就不能只用“打壓”和“緊縮”,而要系統治理。其中關鍵點有三:一是如果泡沫不可避免,寧取股市不取房市;二是要想辦法利用泡沫推進中國的結構調整;三是要在泡沫時期減持國有股并以此基金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四是堅決防止銀行進入股市。這樣,才能最好地達到“防熱防脹”的效果。(趙曉)
(本文作者系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