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英國《金融時報》科學編輯克萊夫?庫克森(Clive Cookson)
兩位分別來自英國華威大學(University of Warwick)與美國達特茅思學院(Dartmouth College)的經濟學教授安德魯?奧斯瓦德(Andrew Oswald)與大衛?布蘭奇弗勞爾(David Blanchflower)完成了此次研究,其結果將很快發表在《社會科學與醫學》(Social Science & Medicine)雜志上。
奧斯瓦德教授表示,其研究結果與此前很多研究及應用心理學課本不同——它們顯示,平均而言,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們的情緒保持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
研究人員對來自幾份不同社會調查的信息進行了分析,其中包括歐洲民意調查中心(Eurobarometer)、美國社會普查(US General Social Surveys)、世界價值調查(World Values Survey),以及更為專業的心理健康調查。
富國與窮國的結果非常相似,憂郁的概率在中年達到峰值——在出現時間方面,女性比男性稍早一些。
這份調查報告的作者認為,U形效應是人性固有的特征。他們指出,中年的抑郁感不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例如家里有小孩、離婚、或是工作或收入發生變化。
“一些人的癥狀會比其他人更明顯,但是我們的數據顯示,平均效應很大,”奧斯瓦德教授表示。“它發生在每個人身上,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單身或是已婚、窮人或富人、有沒有孩子。沒人知道為什么是如此的一致。”
研究人員猜測,最有可能的解釋是人們“學著去適應自己的優缺點,并在中年時壓制自己的那些不切實際的愿望”。其它次要因素可能包括“選擇效應”,即心情愉快的人比憂郁的人更長壽,以及(在生命快走到盡頭時)“比較過程”,即人們看到自己的老朋友一個個去世時,他們會覺得自己很幸運。
“對于現代社會的普通人而言,心理健康與幸福感下降的過程是緩慢的,”奧斯瓦德教授稱。“大多數人要等到50來歲才能走出低谷。但令人鼓舞的是,一般來說,如果你到70歲時身體依然健康,那么你會像20歲時一樣開心和心理健康。也許意識到中年時期出現這些感覺是完全正常的,甚至可能幫助人們更好地度過這一階段。
心理健康慈善機構Sane的首席執行官馬喬里?華萊士(Marjorie Wallace)稱贊了這份研究報告,他表示,它“不僅說明了這是一個非常普通的過程,還就導致中年憂郁的各種(心理)過程提出了有趣的問題”。
譯者/李碧波
閱讀本文章英文